-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重点.通过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可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超过5亿t,农民收入显著提升,农民年均收入保持超过6%的增幅水平,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机械化等作业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和升级实现由粗放到集约、由低效到高效的转变[2].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通过农业既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深化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的产出效益,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成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的重大现实问题.
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农业银行广东分行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和农村金融服务需求,针对农村商贸流通行业下游零售商资金有限、经常赊账、融资难、融资贵等“老大难”问题[3],推出“E农商贷”产品,开启了互联网服务“三农”的新模式.因此,深入研究商贸流通对沿海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通过发展商贸流通推动沿海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4].
全文HTML
-
1) 发展农业流通贸易,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农业基础产业属于第一产业范畴,而农业贸易属于第三产业发展范畴,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流通贸易,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经济附加值的提高,增加农业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流通贸易,能够促使我国农产品质量改进和提升[5],促进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 发展农业流通贸易,能够促使农业生产和农业产品同时面对国内和国际2个市场,特别是在互联网营销模式下,丰富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有利于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增强农户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促使我国农业产业向健康有序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以中国与东盟国际贸易为例,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水生动物、烟草等领域,蔬菜、水果、动物油脂等领域成为进口产品的主要对象.
3) 发展农业流通贸易,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以棉花国际贸易为例,自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后,新疆棉花面积、单产、总产均呈增加态势,植棉收益有所回升,但与美、澳相比,成本、质量仍不具有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加上新兴国家棉纺织产业的挤压[6],国内产业压力较大,在国际贸易环境下,农业发展需要注重科技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补贴政策与数量质量同时挂钩,以此全面促进我国棉花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4) 发展农业流通贸易,能够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从世界范围的角度分析,促进农业发展的低碳经济模式,降低农业发展中对化学肥料的过度依赖和使用,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土壤的保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2016年中国进口大豆8 300万t,如果以大豆平均2.25 t/hm2计算,平均每公顷化肥用量按0.15 t计算,就相当于减少了约0.367亿hm2播种面积和550万t的化肥使用,大大缓解了中国农业环境压力.
-
经济发展本身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现实需求,而产业发展离不开流通贸易的有效支撑:①发展商贸流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能够实现农产品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有效结合,形成农产品生产端和消费端的良性互动;②发展商贸流通,是加速城镇化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下,我国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思想观念、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平衡,因此通过城镇化建设破解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有序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 ③发展商贸流通,是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建立在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基础上,农业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大力发展农业流通经济,能够实现农产品去库存、去杠杆等目标,提高农产品资金的回收水平和利用效率,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生产循环速度,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模型,在模型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基期发展水平对因变量自身发展和变化的影响,并用于研究多变量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向量自回归基本结构为
其中,yt代表因变量,yt-1是滞后一期的因变量,A1是对滞后一期的因变量的参数估计结果,xt是自变量,B是对xt的参数估计结果,εt是随机扰动变量.
VAR模型的基本应用步骤包括:序列平稳性检验、最优滞后期确定、VAR参数估计. VAR模型的实现可以用SPSS,Eviews等软件计量经济分析.
1) 自变量选取.自变量的选择从商贸流通方面选取指标,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模式可以看出,其将流通产业的范围界定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个大类.因此,选取我国沿海地区商贸流通行业总产值作为研究的自变量[7].
2) 因变量选取.因变量的选取从农业经济增长方面遴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通常表现为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人均生活质量的提高[8],因此选取农业经济总产值和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
在表 1中,研究变量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财政统计年鉴》等权威数据源,研究样本选取了以省级单位为主体的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统计数据.
-
各研究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 2.由表 2的分析可以看出,文章采用的沿海地区商贸流通行业总产值、农业经济总产值、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均非平稳,但是其一阶差分序列均具有平稳性,由此可得出各原时间序列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LR,FPE,AIC,SC和HQ值如表 3所示.
通过表 3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在LR,FPE,AIC,SC和HQ分别表示不同的信息准则2阶滞后的条件下各种判断准则的估计结果达到最优,因此可以将向量自回归确定为2阶滞后.
-
通过模型有效性测算结果可以看出,经过调整之后的R估计值达到0.914,从而佐证了模型具有较为良好的解释能力如表 4所示.
-
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表 5):①在商贸流通行业总产值对农业经济总产值的影响系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对净利润的影响系数,当期、滞后一期、滞后二期的商贸流通行业总产值对农业经济总产值的影响系数分别达到0.542,0.687和1.145,这种性质说明商贸流通行业总产值具有一定的惯性效应,商贸流通行业总产值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最小,随着滞后期的延长,商贸流通行业总产值的经济效益功能日益凸显;②在商贸流通行业总产值对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方面,当期、滞后一期、滞后二期的影响系数分别达到1.425,2.354和3.546,这种性质说明商贸流通行业总产值具有一定的惯性效应,商贸流通行业总产值对当期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最小,随着滞后期的延长,商贸流通行业总产值的收入拉动功能日益凸显;③在商贸流通行业总产值对农业经济总产值和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的比较方面,总体而言商贸流通行业总产值对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的强度较对农业经济总产值的影响更显著.
其中,Y1(0)表示农业经济总产值,Y1(-1)表示滞后一期的农业经济总产值,Y1(-2)表示滞后二期的农业经济总产值;Y2(0)表示当期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Y2(-1)表示滞后一期的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Y2(-2)表示滞后二期的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ECO,SOC,DEF,ADM,SCG,AGG均为以外国人名字缩写命名的统计检验指标).
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3.2. 最优滞后期确定
3.3. 模型有效性分析
3.4. 模型的参数估计与经济分析
-
发展商贸流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应创新商贸流通农业经济运作模式,优化商贸流通农业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商贸流通农业经济人才培养,推动商贸流通农业冷链物流发展,构建商贸流通农业经济产业联盟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1) 创新商贸流通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根据商贸流通农业经济发展,加大政府对商贸流通农业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度,增加对初创期涉农企业的支持力度;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是实现产业经济价值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商贸流通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通过财政和税收工具增加对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高龙头企业的示范性和影响力,降低商贸流通农业经济的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水平.
2) 优化商贸流通农业经济发展环境.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落后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一方面,要优化商贸流通农业经济发展环境的物质基础条件,特别是增强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推动优化商贸流通农业经济发展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促进优化商贸流通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和人才要素集聚,最后要优化商贸流通农业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环境.
3) 加强商贸流通农业经济人才培养.人才是商贸流通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世界主要农业发达国家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创新商贸流通农业经济人才培育,首先应大力加强对农户的培训,促使其掌握商贸流通农业经济基本知识,特别是现代电子商务甚至是跨境电子商务基本知识;其次应加强农业经济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也应配套相应的教育体系;最后要加大信息化教育程度,丰富教育的形式和趣味性.
4) 推动商贸流通农业冷链物流发展.随着现代物流体系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极大地缩短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不断发展,东南亚等国家也对我国农产品形成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普遍存在保质期较短的现实问题,因此在发展农产品商贸流通的过程中,应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冷链物流园区建设,保障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产品品质.
5) 构建商贸流通农业经济产业联盟.商贸流通农业经济产业联盟本质上是农业生产企业、农户、政府、农业流通企业等农业经济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联系平台,通过商贸流通农业经济产业联盟,能够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与信息共享.实现农业产业链有机整合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创新,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特别对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也具有积极意义,应明确农商产业联盟公益性行业组织的性质,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
发展商贸流通经济,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降低我国农业对外依存度的基础,对于优化和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后续研究过程中,针对不同行政区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政策研究以及针对不同产业的研究将是研究中的重点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