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北朝赵郡李氏家族文学与学术考论

上一篇

下一篇

陆路. 北朝赵郡李氏家族文学与学术考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5(2): 127-137. doi: 10.13718/j.cnki.xdsk.2019.02.014
引用本文: 陆路. 北朝赵郡李氏家族文学与学术考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5(2): 127-137. doi: 10.13718/j.cnki.xdsk.2019.02.014
Lu LU. A Study on the Literary Scholarship of the Li Family in Zhao Prefecture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45(2): 127-137. doi: 10.13718/j.cnki.xdsk.2019.02.014
Citation: Lu LU. A Study on the Literary Scholarship of the Li Family in Zhao Prefecture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45(2): 127-137. doi: 10.13718/j.cnki.xdsk.2019.02.014

北朝赵郡李氏家族文学与学术考论

  • 基金项目: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创新团队;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北朝元氏文学家族研究”(2018BWY027),项目负责人:陆路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陆路, 文学博士,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创新团队成员;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讲师 .

  • 中图分类号: I206.392

A Study on the Literary Scholarship of the Li Family in Zhao Prefecture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 摘要: 赵郡李氏是北朝重要的高门大族,亦是河北世族的代表。赵郡李氏家学渊源深厚,对北朝的文学与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有较多北朝赵郡李氏墓志出土,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可更进一步分析赵郡李氏东祖、西祖、南祖三房的文学与学术活动及其家学传统等,可为对北朝河北家族文学与学术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提供基础。
  • 加载中
  • 表 1  北朝赵郡李氏葬地表

    姓名 葬地 出处 关系
    东祖房李勰一支 李仲胤 本郡房子界之西岗(在今河北赞皇县西高村) 李仲胤墓志 李灵弟李均孙
    邢僧兰 邢僧兰墓志[3] 李仲胤妻
    崔宾媛 与李叔胤合葬 崔宾媛墓志[10]14 李仲胤弟李叔胤之妻
    李翼 柏仁永宁GFDB0 (在今河北赞皇县西高村) 李翼墓志 李叔胤子
    崔徽华 崔徽华墓志[12] 李翼妻
    东祖房李系一支 李宪 旧茔(在今河北赵县西二十五里段村) 李宪墓志[16]219
    李希宗 李希宗墓志[16]399 李宪子
    崔幼妃 崔幼妃墓志[23]112 李希宗妻
    李希仁 黄石山东(在今河北赞皇县南邢郭村) 李希仁墓志 李宪子、李希宗弟
    李骞 李骞墓志 李宪子、李希仁弟
    李希礼 李希礼墓志[20] 李宪子、李骞弟
    李祖牧 先夫人旧兆北六十步(在今河北临城县东镇乡西镇村) 李祖牧墓志[23]66 李宪长子李希远之子
    宋灵媛 宋灵媛墓志[23]69 李祖牧妻
    李君颖 赵州使君茔东北(在今河北临城县东镇乡西镇村) 李君颖墓志[23]72 李祖牧子
    李祖勋 旧城 李祖勋墓志[14]186 李希宗子
    南祖房 李稚廉 高邑旧茔(在今河北高邑县中韩乡里村) 李稚廉墓志[23]55
    支系未详 李带 高邑县平化乡(在今河北高邑县坊栅乡坊栅村) 李带墓志[32]165
    李林 旧茔(在今高邑县) 李林墓志[16]35
    李钦 卒于灌阴里 李钦暨妻张氏墓志
    李静 阴灌里旧村西南(在今高邑县) 李静墓志[33]
    李玄 高邑县西北七里(在今河北高邑县坊栅乡坊栅村) 李玄墓志[16]199 李玄卒赠定州刺史司空公
    李子叔 文贞公茔(在今河北赞皇县西高乡寨里村) 李子叔墓志
    李德元 文贞公茔 李德元墓志 李子叔子
    李琮 先君墓次(在河北元氏县) 李琮墓志[23]40
    李某 旧茔(在河北赞皇) 李君妻王沙弥墓志[34] 李某为东豫州刺史
    下载: 导出CSV
  • [1] 张葳.赵郡李氏"三祖"小考[G]//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22辑.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2] 高诗敏.北朝赵郡李氏的迁徙分布及其与李唐先世之关系[J].河北学刊, 1996(1):86-90.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199600211461
    [3] 汪盈, 朱岩石, 沈丽华.河北赞皇县北魏李仲胤夫妇墓发掘简报[J].考古, 2015(8):75-88.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665864600
    [4] 金传道.北朝《李骞墓志》考释[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6):17-22.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ygxyxb-shkx201406003
    [5] 王允亮.南北朝文学交流中的赵郡李氏[J].民族文学研究, 2011(5):78-87. doi: 10.3969/j.issn.1002-9559.2011.05.008
    [6] 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7]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8] 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2.
    [9] 赵文成, 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G].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5: 140.
    [10] 叶炜, 刘秀峰.墨香阁藏北朝墓志[G].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11] 陶钧.北魏崔宾媛墓志考释[J].收藏家, 2012(6):25-34.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201203229101
    [12] 沈丽华, 朱岩石, 汪盈.河北赞皇县北魏李翼夫妇墓[J].考古, 2015(12):64-77.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667232800
    [13] 胡海帆, 汤燕.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藏金石拓本菁华1996-2012[G].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90.
    [14] 大同北朝艺术研究院.北朝艺术研究院藏品图录: 墓志[G].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6.
    [15] 姜望来.谣谶与北朝政治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1:68-72.
    [16]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第7册[M].北京: 线装书局, 2008.
    [17] 石永士, 王素芳, 裴淑兰.河北金石辑录[G].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3: 431.
    [18]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6册[M].北京:线装书局, 2008:43.
    [19]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4册[M].北京:线装书局, 2008.
    [20]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8册[M].北京:线装书局, 2008:392.
    [21] 赵君平, 赵文成.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G].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1: 57.
    [22] 曹旭.诗品集注[M].增订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38.
    [23]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0册[M].北京:线装书局, 2008.
    [24] 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2.
    [25] 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1:70.
    [26] 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2583.
    [27]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83:491.
    [28] 刘友恒, 樊子林, 张锦栋.《大唐开业寺李公之碑》考述[J].文物春秋, 2004(4):66-73. doi: 10.3969/j.issn.1003-6555.2004.04.014
    [29] 朱彝尊.经义考新校: 第6册[M].林庆彰, 蒋秋华, 杨晋龙, 主编.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2711.
    [30] 孙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详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31]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M].刘克东, 董建国, 尹承, 整理.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663.
    [32]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5册[M].北京:线装书局, 2008.
    [33] 罗新, 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 2005:505.
    [34] 王其祎, 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第2册[M].北京:线装书局, 2007:301.
    [35] 张葳.隋唐赵郡李氏家学家风略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167-173.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nsfdxxb-rwsh200904036
  • 加载中
表(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89
  • HTML全文浏览数:  2470
  • PDF下载数:  42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9-06
  • 刊出日期:  2019-03-01

北朝赵郡李氏家族文学与学术考论

    作者简介: 陆路, 文学博士,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创新团队成员;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讲师
  • 上海师范大学 中文系, 上海市 200234
基金项目: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创新团队;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北朝元氏文学家族研究”(2018BWY027),项目负责人:陆路

摘要: 赵郡李氏是北朝重要的高门大族,亦是河北世族的代表。赵郡李氏家学渊源深厚,对北朝的文学与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有较多北朝赵郡李氏墓志出土,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可更进一步分析赵郡李氏东祖、西祖、南祖三房的文学与学术活动及其家学传统等,可为对北朝河北家族文学与学术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提供基础。

English Abstract

  • 赵郡李氏是中古时期河北重要的世家大族之一,目前对北朝赵郡家族的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有:(1)赵郡李氏三祖居地研究。张葳考辨了三祖说的来源[1]50-68。高诗敏据当时所见文献,详细考索了北朝赵郡李氏从平棘向柏仁、高邑、元氏等地的迁徙及其原因[2]。(2)李氏家族成员墓葬发掘简报及研究。如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北考古队汪盈等[3]和金传道[4]的发掘简报及考释。(3)赵郡李氏聘使研究。如王允亮论述了南北朝文学交流中的赵郡李氏[5]。目前尚缺乏结合作品和出土文献对北朝赵郡李氏文学与学术情况的研究,且由于留存文献很少,影响了对北朝赵郡李氏家族的认识。20世纪以来,赵郡李氏墓志出土较多,可以略补这一缺憾,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可进一步探究北朝赵郡李氏家族的文学与学术活动、家学传承等基本情况。

    赵郡的平棘(治今河北赵县)、柏仁(治今河北隆尧西)、高邑(治今河北高邑)、元氏(治今河北元氏)等地皆有赵郡李氏家族的足迹。晋治书侍御史李楷家于平棘,自此李氏居于是。李楷长子高密郡守辑生二子慎、敦,居于柏仁,子孙甚微。李楷第五子叡生二子勖、充,勖兄弟居东巷,故称东祖房,李楷第二子镇南府长史晃,李晃子义南徙故垒,世谓之南祖。李楷第四子劲,李劲四子盛、敏、隆、喜居于西巷,世谓之西祖。东祖房李勖子颐,李颐子勰,闻名于赵魏之间,道武帝平河北,闻李勰已卒而叹惜,征李勰子李灵为中书博士。西祖房李盛生子太尉祭酒缵,李缵子散骑常侍休,李休子诜与李灵一同被征,位中书侍郎、京兆太守。南祖房李义子东宫舍人吉,李吉子尚书郎聪,李聪子中书侍郎真[6]1235-1236。李熙与族兄东祖房李灵、西祖房李诜一同被征,拜中书博士[7]847。三祖成为赵郡李氏的主体房支大约是在十六国末及北魏前期。“三祖”的说法则在唐代才出现[1]53。可见鲜卑统治者亦知赵郡李氏分三房,神GFDAE四年(431)征士时即对赵郡李氏三房人才皆加以重用,则李熙当为南祖房成员,李真孙李同轨为李熙族孙[7]848,而李熙与李真本为同辈,亦证李熙属南祖房。一个家族有三位文士在征士名单中(且来自各房支),这是极其少见的,体现了赵郡李氏的家族地位和影响力。北朝时期出现文士较多的主要是东祖房和南祖房,尤以东祖房为最,东祖房中又以李顺一支文士最多。

  • 李勰闻名于赵魏之间,道武帝平河北,闻李勰已卒而叹惜,征李勰子灵为中书博士。李灵一支学问广博。李灵曾孙李浑(祖行河间郡综,父魏冀州征东府司马遵,京兆王愉冀州起逆,遇害),《北齐书》卷二十九《李浑传》:“普泰中,崔社客反于海岱,攻围青州。诏浑为征东将军、都官尚书、行台赴援……生擒社客,斩首送洛。海隅清定……(武定初)除光禄大夫,兼(散骑)常侍,聘使至梁。梁武谓之曰:‘伯阳之后,久而弥盛,赵李人物,今实居多。常侍曾经将领,今复充使,文武不坠,良属斯人。’”[8]394《北史》卷三十三《李浑传》:“天保初以参禅代仪注,赐爵泾阳县男。文宣以魏《麟趾格》未精,诏浑与邢卲、崔GFDAF、魏收、王昕、李伯伦等修撰。尝谓魏收曰:‘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6]1206李浑曾与李骞等作诗哀悼裴伯茂,这是现可知李浑的唯一诗作,该诗已佚。在魏平定崔社客叛乱,足见其武功。可见梁武帝亦知北朝后期赵郡李氏人物之盛,李浑文武皆受到梁武帝的特别褒扬,为文李浑逊于魏收,而参掌仪注、参定《麟趾格》,故李浑自言在典章制度方面胜过魏收。《北史》卷三十三《李浑传》载,李浑子李湛涉猎文史,有家风,为太子舍人,兼常侍,聘陈使副,袭爵泾阳县男。李浑弟李绘文才长于笔札,亦精于礼学与仪注之学,多次出使南朝,著有《封君义行记》。李绘弟纬,武定五年(547)兼散骑常侍,使梁。纬常逸游放达,自号“隐君”,萧然有绝尘之意。使还,除太子家令,卒。齐初,赠北徐州刺史,谥曰文[6]1207-1209。《尉中兵妇李氏墓志》称:夫人李,讳淑容,字令色,赵郡柏仁人也。父徐州使君第二女,年二十有一,天统三年(567)十一月卒于宅[9],则李淑容生于武定五年。《魏书》卷四十九《李灵传》:“(李纬)武定七年八月卒,时年四十六……(李元茂)太和二十年,年四十四,卒,赠显武将军、徐州刺史,谥曰顺。”[7]1100-1101李灵弟李均之孙李元茂亦曾为徐州刺史,但元茂太和二十二年(498)已卒,不可能为李淑容父,而现可知赵郡李氏成员中与徐州刺史相关者(没有可知身前任此职者)仅此二人,故李淑容应为李纬女,生于纬去世前两年。李淑容夫尉中兵事迹未详。李灵曾孙、李浑从兄弟李元忠以博学见称,《北齐书》卷二十二《李元忠传》:“元忠粗览史书及阴阳数术,解鼓筝,兼好射弹,有巧思……(元忠子)搔,字德况,少聪敏,有才艺,音律博弈之属,多所通解。曾采诸声,别造一器,号曰八弦,时人称其思理。”[8]313知李元忠、李搔父子长于音律。此为李氏家学之一。

    李灵弟赵郡太守李均一系,亦有博学能文者。李均孙李仲胤(东兖州刺史、始丰懿侯璨子),据《魏故尚书左丞、光州刺史李侯(仲胤)墓志》,春秋四十三,正始三年(506)十月十四日卒于洛阳,葬本郡房子界之西岗,安东府主簿范阳卢元礼造,正始四年三月葬于兄赵郡墓次。同时出土的有李仲胤妻邢僧兰墓志[3],李仲胤生于和平五年(464)。《魏书》卷四十九《李灵传》:“叔胤,举秀才,著作佐郎。历广陵王咨议、南赵郡太守。在位九载,有政绩。景明三年卒,年三十六。谥曰惠。叔胤弟仲胤,自中书学生,历公府主簿、从事中郎、谏议大夫、尚书左丞。”[7]1103李叔胤子李弼墓志载“景明三年遭南赵郡府君艰”,与《魏书》所载李叔胤卒年合。则李叔胤生于皇兴元年(467),如是可知李仲胤为兄,李叔胤为弟,《魏书》有误,按照仲、叔的排行,李叔胤不可能是仲胤兄。《魏故南赵郡太守李府君(叔胤)夫人崔氏(宾媛)墓志》载,春秋六十一,神龟元年(518)十一月薨于洛阳东安里,神龟二年四月合葬赵郡李府君墓,文夫人长弟故廷尉卿、国子博士息茂才巨伦孝宗造[10]14。则崔宾媛生于太安四年(458),大李叔胤九岁,墓志由崔宾媛弟崔逸之子崔巨伦撰。李叔胤妻崔宾媛墓志盖上有崔氏谱系:父辩,武邑太守、平东将军、定州刺史。母赵郡李氏,父祥,定州刺史。夫人长弟逸,字景儁,廷尉卿、领国子博士。逸妻荥阳郑氏,父羲,中书令、西兖州刺史、南阳公。夫人长子弼,字延轨。本州主簿,博陵、巨鹿、赵郡三郡太守。弼妻荥阳郑氏,延昌二年(512)亡,葬府君墓次。父思明,武卫将军。夫人小子翼,字景业,今仪同府录事参军[11]。则崔宾媛为崔辩女,母为赵郡李祥女(详见下文),李弼为李叔胤夫妇长子,任过太守,但《魏书》卷四十九《李灵传》仅提及李弼位至相州录事参军。据《魏故太尉府行参军李君(弼)墓志》,李弼还任过太尉府行参军,而相州平北府录事一职则因病未赴任。孝昌二年(526)八月八日卒于洛阳东安里,春秋卌八,是年十二月八日葬于芒首杜镇南预墓东隅一峰方岸上。李弼墓出土于河北赞皇县西高村[12],则李弼生于太和三年(479),李弼妻郑氏先亡,葬于李叔胤墓旁(当即李叔胤子辈墓葬处),李弼卒后先葬于洛阳,后迁葬赵郡李氏祖茔与郑氏合葬。李弼弟李翼,据《魏故平北将军、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定州诸军事、定州刺史李翼墓志铭》,“摛春华于笔下,析秋毫于舌端。岂直曲见源流,遍游堂室而已……除员外散骑侍郎、建威将军、尚书右主客郎中……陆机文雅于焉可竞……卒于河阴,春秋卌六,赠平北将军、散骑常侍、定州刺史,谥忠孝惠侯”[13],则李翼建义元年(528)四月河阴之变中遇害,当生于太和七年(483),据墓志所述,可知其能文。李叔胤、崔宾媛的小女儿李幼芷,嫁博陵崔孝直(字叔廉),崔孝直为崔挺子,而崔宾媛为崔辩女,崔挺为崔辩从父弟,崔宾媛与崔孝直是同曾祖的兄妹,崔孝直与李幼芷在辈分上属于舅舅和外甥女。据《魏故崔(孝直)夫人(李幼芷)墓志之铭》,幼芷“刻剥华彩,研综文义,波叶可惊,绮绣独表”,卒于魏永安元年(528)七月七日,时年卅三[14]136,则李幼芷生于太和二十年(496),为李翼之妹,亦有文学才能。李均曾孙李籍之(祖东兖州刺史、始丰侯璨,父太中大夫宣茂),司徒咨议参军、太中大夫,粗涉书史。李籍之弟李瞻,弱冠即卒,葬于家乡,《李瞻墓志》云:“毛诗、论语、孝经、古文,并皆究讲。《字林》《尔迓(雅)》《说文》三部,相晓音义。班固《两京》《左思》三都,悉颂上口,辨其方志。孝弟之性,光于诗亲;立身之荣、显于掩木。擢游京朋,泛御乡德,雍容柔雅,文学是宝,世号为儒德李生。茂年始冠,奄遘暴疢,卒于家。大魏正始五年岁次戊子正月葬于家乡。”[10]6可见李瞻除了文学外,还长于小学,读班固《两京赋》、左思《三都赋》还能辨其方志,其博学可知。李籍之兄弟与李弼兄弟为从兄弟。李籍之子李公绪“性聪敏,博通经传。魏末冀州司马,属疾去官。善阴阳图纬之学。尝语人云:‘吾每观齐之分野,福德不多,国家世祚,终于四七。’及齐亡之岁,上距天保之元二十八年矣”[8]396。姜望来据《广弘明集》卷七“齐李公绪,赵郡人,通经史,善阴阳见有丧之家忧斋供福利,便曰:佛教者脱略父母,遗蔑帝王,捐六亲,舍礼义,赭衣髠剔,自比刑余,妄说眩惑,唯利是亲……弟概,字季节,属文读佛经,脚指夹之,斯北边士俗,自保专执之大魁者”,指出李公绪著论指斥佛教,其弟“文读佛经,脚指夹之”,虽然诸书均未明言李公绪兄弟为道教徒,但其行事极具道教徒之色彩。且李公绪造北齐“四七之期必尽”的谶言,是在天保六年(555)文宣帝灭道之后,有攻击高氏和佛教的用意。此亦可见李公绪极有可能是道教徒[15]。李公绪撰《玄子》五卷。公绪弟李概,除殿中侍御史,修国史,撰《战国春秋》《音谱》并行于世,又自简诗赋二十四首,谓之《达生丈人集》[6]1211。《玄子》《达生丈人集》据题目可知崇尚道家之学,这也是李公绪兄弟崇信道家之学的佐证。可知道家之学是赵郡李氏的家学之一,道教大约是李氏的家族信仰之一。李公绪子少通有文集十卷,亦长于小学,《隋志》著录《杂字要》三卷,或许传其叔李概之学。

  • 李勰弟李系仕后燕慕容垂为散骑常侍,北魏道武帝定河北,请李系管理本乡,以之为平棘令。据《北史》卷三十三《李顺传》,李系子李顺(李灵从父弟)有才学,曾十二次出使凉州,但北魏甫建,鲜卑统治者与汉族世家大族间的合作尚处尝试期,难免有不协调处,李顺为崔浩所短,太平真君三年(442)太武帝拓跋焘刑顺于城西。李顺子敷宠遇于文成帝,李敷弟李弈有宠于文明太后,敷与弟式、弈皆有才学,后为李欣所谮,敷兄弟见诛,敷从弟显德、妹夫广平宋叔珍等亦受牵连。

    李敷弟李式之子李宪,为北魏孝文帝所信用,孝文帝时曾以散骑侍郎接对萧衍使者萧琛、范云。萧、范二人为南朝著名文士,李宪能与他们交流,亦可见其才学与二人相当。孝昌二年,李宪为淮南大都督守寿阳,为梁军所败,被俘投降,梁朝放其归国。孝昌三年秋,宪女婿安乐王鉴据相州反。灵太后谓鉴心怀劫胁,遂诏赐宪死。《魏故使持节、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尚书令、仪同三司文静李公(宪)墓志铭》:“酌醴焚枯,高□古昔。以诗赋为锦绮,用经典为膏腴。处常待终,不从流俗,阖门靖轨,十载于兹。”[16]219可见李宪好文学,而《魏书》《北史》本传未言其能文,墓志可补史书之阙。

    据《李宪墓志》,李宪长子李希远,为州主簿,早卒,夫人广平宋氏,吏部尚书宋弁女[16]219。李宪第二子李希宗在北魏末六镇兵乱时审时度势投靠高欢,深受信任,高欢辟为中外府长史,使得赵郡李氏成为最早投靠高欢的山东士族之一。高欢并为其子洋纳李希宗第二女祖娥为夫人,高洋建立北齐即以之为皇后。希宗后为上党太守,寻而遘疾,兴和二年(540)四月卒于郡,春秋四十,赠司空,谥文简,武定二年(544)十一月葬于黄石山东,则生于景明二年(501)。《魏书》卷三十六、《北史》卷三十三本传言希宗“涉猎书传,有文才”,《魏故司空李公(希宗)之墓铭》有详尽文字描述其博学能文,“思侔造化,雅极机杼之工;谈出精微,妙尽天人之际……及西登陇头,北临卑耳;缪言交通,军事押至;起草骑上,飞文□端”[16]399。李宪第三子李希仁,据《北史·李顺传》李希仁卒于侍中、太子詹事,子公统,仕齐为员外郎。李希仁墓志据《河北金石辑录》,“北齐天保七年十一月立,仍存河北赞皇县南邢郭村该墓内”[17]。李宪第四子李骞,字景让。据《李宪墓志》第四子骞,字景让。《魏书》卷三十六、《北史》卷三十三本传及《李骞墓志》皆作字希义,而李宪长子希远字景冲,次子希宗字景玄,第三子希仁字景山,第五子希礼字景节,据此,李骞之名中当有“希”,其字中当有“景”,所以李骞之字以景让为是,大约李骞本名希义,字景让,后改名骞,而以其名希义为另一字,元象二年十二月李宪下葬时李骞三十一岁,是时已改名骞,尚未以其原名为字。以原名为字,在北朝并不少见,如崔宾媛弟崔逸,本名景儁,孝文帝赐名逸,而以景儁为字。《魏书》卷七十六《张烈传》:“张烈,字徽仙,清河东武城人也。高祖赐名曰烈,仍以本名为字焉。”[7]1685《元寿安墓志》元寿安,字修义[18],而在《魏书》卷十九上、《北史》卷十七本传中作元修义,字寿安[7]518。《元彦墓志》元彦,字景略[19]315,而在《魏书》卷十九下、《北史》卷十七中作元景略,字世彦[7]588。李骞曾任聘梁副使,墓志载其卒于武定七年(549)四月,未言享年,《魏书》卷三十六《李宪传》载李骞正光二年(521)二月年十四为国子生(墓志所载李骞为国子生年龄相同),则李骞生于永平元年(508),享年四十二岁[4]。李骞有诗歌三首,《魏书·李骞传》载其受冤屈而免官赠亲友卢元明、魏收诗云:“幽栖多暇日,总驾萃荒垧。南瞻带宫雉,北睇拒畦瀛。流火时将末,悬炭渐云轻。寒风率已厉,秋水寂无声。层阴蔽长野,冻雨暗穷汀。侣浴浮还没,孤飞息且惊。三褫俄终岁,一丸曾未营。闲居同洛涘,归身款武城。稍旅原思藋,坐梦尹懃荆。监河爱斗水,苏子惜余明。益州达友趣,廷尉辩交情。岂若忻蓬荜,收志偶沉冥。”工于对仗(除首尾四句外皆对仗),风格沉郁,继承了曹植、陆机诗歌的传统。似乎李骞诗歌受到南朝齐梁新体诗影响很小。李骞《赠明少遐诗》仅存一句。据《魏书》卷三十八《裴延儁传》:“(裴伯茂)卒后,殡于家园。友人常景、李浑、王元景、卢元明、魏季景、李骞等十许人于墓傍置酒设祭,哀哭涕泣,一饮一酹,曰:‘裴中书魂而有灵,知吾曹也。’乃各赋诗一篇。”[7]1382可知李骞有哀裴伯茂诗,已佚。李骞辞赋有《释情赋》一篇,总体上继承了张衡《思玄赋》的传统,以道家思想化解现实之愤,赋中还简述了北魏末年孝明帝、孝庄帝时的政局:“在正光之御历,实明皇之拱己。曾问政于上学,著为君而我齿。叫阍人以望予,遂陟降于庭止。同崔骃之谒帝,若谢兼之来仕。逮孝庄之入统,乃道丧而时昏。水群飞于溟海,火载燎于中原。延胶船而越水,若朽索而乘奔。玉羊失而无御,金鸡亡而不存。天步忽其多难,横流且其云始。既云扰而海沸,亦岳立而棊峙。睇三纲之日紊,见四维之不理。”《齐故侍中、使持节、都督殷沧二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殷州刺史谥曰文惠李公(骞)铭》对李骞博学能文有详细描述:“虽龙赵芬涂,齐韩异轨,卢郑贾马之辞,邹夹服杜之说,发言中指,听者忘疲……君辞擅翰林,言穷辩囿,莫不心醉神骇,怀我好音……复除散骑常侍,为聘梁使主。眷彼东南,非唯竹箭,国不可小,彼有人焉。君性理明慧,志识超远,出言必雅,非德不行,御杂以和,养交唯敬。又抽奇石室,剖异名山,尽老屋之遗文,穷毁冢之残册,回千载于目前,置四海于掌上。兼思比兴云,辞同写水,实见赏于休弈,非假名于嗣宗。”[10]86将李骞与卢植、郑玄、贾逵、马融、服虔、杜预以及汉代传《春秋》的邹氏、夹氏等比拟,可见其长于经学;又将李骞与傅玄、阮籍比附,可见其能文。李骞曾为聘梁主使,据墓志描述,他受到南朝文士的钦佩,亦可见其文才已与南朝文士在伯仲之间。据墓志,李骞还曾典仪注,可见他亦长于仪注等典章制度。

    李宪第五子李希礼,起家著作佐郎,修起居注,亦有文才,卒于天保七年(556)八月,时年四十六,则生于永平四年(511)。《齐中军将军、大鸿胪、瀛洲刺史李公(希礼)铭》:“初自讽雩,爰始城阙,摄斋受教,结衽从师。晓闻夜诵,朝听暮讲,先进罕得为畴,敌年莫与为匹。穷更生之七略,尽惠施之五车。思比风驰,辞同河泻,五言之作妙绝时人。花蕊有惭其艳,黼黻未臻其美……辞高许洛,学备邹韩。”[20]《魏书》卷三十六、《北史》卷三十三本传皆未言其能文。墓志可补史之阙。据墓志,李希礼长于五言诗,惜未有诗歌流传。李宪女李季嫔为魏安乐王鉴妃,据《魏故使持节、司空公、安乐王妃李氏(季嫔)墓志铭》,季嫔卒于天保七年(556)十二月,春秋五十有三,则生于正始元年(504),可知李季嫔为李希宗之妹,李骞、李希礼之姊。《李季嫔墓志》言其“才兼绮縠,遒辞丽润,追团扇之篇”[21],将李季嫔的辞彩与作《团扇》诗(即《怨歌行》)的班婕妤相比,可知其能文。因班婕妤《怨歌行》咏团扇而以团扇代指该诗,现可知首见于钟嵘《诗品》,《李季嫔墓志》中这一指代当源自《诗品》,能这样信手拈来地应用,可见作者对《诗品》很熟。现可知最早评价钟嵘《诗品》的是隋代刘经善,钟嵘卒于天监十七年即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22],《李季嫔墓志》立于天保七年十二月,据钟嵘卒已有三十八年,此时北朝文士已熟知《诗品》,则该书传入北朝当已有一段时间,或许在北魏末或东魏时《诗品》已传入北朝。

    李宪孙李祖牧(李宪长子李希远之子),据《齐故大鸿胪卿、赵州刺史李使君(祖牧)墓志》可知其曾任太子洗马,墓志又描述其能文:“丹雘糅而为质,黼藻绘以成文。”[23]66李祖牧母为吏部尚书广平宋弁女,宋弁子宋维为李祖牧舅,祖牧与灵媛为表兄妹。李祖牧墓第三子李君颖亦不见史书记载,据《齐故开府长史李君(君颖)墓志铭》,李君颖为高澄第五子安德王延宗开府长史,而李君颖第四妹为延宗妃。墓志又云:“文轻百上,学精五蠹。”[23]72则亦有文才。

    李希宗子李祖升,字孝举(祖升字史书失载,此处据《李宪墓志》所载),文学足以自通。仕至齐州刺史。李祖升弟祖勋为丹杨郡公,任侍中、光禄大夫赵州刺史等,据《齐故使持节、都督赵沧瀛三州诸军事、尚书左仆射、司空李公(祖勋)墓志铭》:“发箧下帷,独笑忘寝,游心百氏,指掌千载。辩囿谈丛,妙穷非马,笔端意匠,丽极雕龙。珪璋特达,鼓钟闻外,品因坐高,声望日远。”[14]186可知祖勋博学善辩能文,《北齐书》卷四十八、《北史》卷三十三本传皆未言其有文才,墓志可补史志之阙。

    李宪孙、李希礼子李孝贞在北齐待诏文林馆,在北周授仪同三司、小典祀下大夫,入隋征拜内史侍郎,与内史李德林参典文翰。李孝贞有诗八首,文一篇。《文苑英华》卷二百一载其《巫山高》云:“荆门对巫峡,云梦迩阳台。燎火如奔电,坠石似惊雷。天寒秋水急,风静夜猿哀。枕席无由荐,朝云徒去来。”内容上咏乐府本题,形式上使用齐梁新体,该诗四韵八句,八句本身皆为合格律句,但有一句失对、一句失黏。《酬萧侍中春园听妓》萧侍中指萧允。《陈书》卷二十一《萧允传》:“天嘉五年,(萧允)兼侍中,聘于周,还拜中书侍郎、大匠卿。”[24]288《周书》卷五《武帝纪》:“保定四年九月丁巳,陈遣使来聘。”[25]《陈书》卷三《世祖纪》:“天嘉五年五月周、齐并遣使来聘……十二月甲子癸未,齐遣使来聘。”[24]57陈文帝天嘉五年即周武帝保定四年、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是年五月萧允以侍中身份接待周、齐使者,九月又出使北周。《北齐书》卷四十三《源彪传》:“皇建二年,拜泾州刺史。文宗(源彪字)以恩信待物,甚得边境之和,为邻人所钦服,前政被抄掠者,多得放还。天统初,入为吏部郎中,迁御史中丞,典选如故。寻除散骑常侍,仍摄吏部,加骠骑大将军。属秦州刺史宋嵩卒,朝廷以州在边垂,以文宗往莅泾州,颇著声绩,除秦州刺史,乘传之府,特给后部鼓吹。文宗为治如在泾州时。天统初,李孝贞聘陈,陈主谓孝贞曰:‘齐朝还遣源泾州来瓜步,直可谓和通矣。’寻加仪同三司。武平二年,征领国子祭酒。三年,迁秘书监。”[8]557北齐之泾州治今安徽天长西北,北齐之秦州治今江苏南京六合区。瓜步正在秦州,据陈人之语,李孝贞聘陈时大约为源彪上任秦州刺史后,则李孝贞聘陈在河清、天统间(《北史·源彪传》并未言李孝贞聘陈在天统初),则是诗大约在河清三年(天嘉五年,564)五月出使陈时作于建康,萧允原诗已佚。《初学记》卷十五有李孝贞诗云:“微雨散芳菲,中园照落晖。红树摇歌扇,绿珠飘舞衣。繁弦调对酒,杂引动思归。愁人当此夕,羞见落花飞。”诗人聘陈时与萧允唱和,诗风愈发接近南朝,该诗描写江南之景,柔婉细腻,八句皆为合格律句,两处失黏,当时南朝诗人亦还未能充分注意黏对循环。不必苛责北朝诗人,总之李孝贞的诗歌格律已不亚于同时期的南朝诗人。《初学记》卷二十八载其《园中杂咏橘树》“自有凌冬质,能守岁寒心”,已开唐人张九龄的咏橘名作《感遇》“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之句。孝贞在北齐时因拒与黄门侍郎高乾和结为亲家而出为太尉府外兵参军,此诗或许作于此时以表其心。孝贞弟孝基有才学,风词甚美,仕北齐待诏文林馆。

  • 李系弟李曾少治郑氏礼、左氏春秋,以教授为业。李系子李祥(李顺从父弟)在北魏时拜中书侍郎,据上文所引李叔胤妻崔宾媛墓志,盖李祥女为崔宾媛母,则李祥为崔宾媛外祖父。李祥又一女为南河镇将邢修年女。据《魏故博陵太守邢府君(伟)墓志》,邢修年为赠博陵太守邢伟父,则李祥为邢伟外祖父[19]275。李祥子李安世上疏陈均量之制,开均田制之先河。李安世二子李玚、李谧皆有文才。李玚为博陵崔氏夫人所生,拜中书侍郎,《北史》卷三十三《李孝伯传》“涉历史传,颇有文才……时人多绝户为沙门,玚上言:‘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不孝之大,无过于绝祀。安得轻纵背礼之情,而肆其向法之意;缺当世之礼,而求将来之益;弃堂堂之政,而从鬼教乎?’沙门都统僧暹等忿玚鬼教之言,以玚为谤毁佛法,泣诉灵太后。责之,玚自理曰:‘鬼神之名皆是通灵达称。佛非天非地,本出于人,名之为鬼,愚谓非谤。’灵太后虽以玚言为允,然不免暹等意,犹罚玚金一两……玚俶傥有大志,好饮酒,笃于亲知。每谓弟郁曰:‘士大夫学问,稽博古今而罢,何用专经为老博士也?’”[6]1224李玚是从传统的儒学立场来非毁佛教的,从李玚的行为举止和不主专经等言谈看,他又不仅是儒士,还深受道家之学影响。李谧为沧水公主所出,李谧为处士,长于礼学,著有《明堂制度论》,亦擅长辞赋创作,有《神士赋》,《魏书·李谧传》仅存赋中之歌曰:“周孔重儒教,庄老贵无为。二途虽如异,一是买声儿。生乎意不惬,死名用何施。可心聊自乐,终不为人移。脱寻余志者,陶然正若斯。”体现了作为处士的超然之性。《魏书》卷五十三《李孝伯传》:“谧弟郁,字永穆。好学沉静,博通经史。自著作佐郎为广平王怀友,怀深相礼遇。时学士徐遵明教授山东,生徒甚盛,怀征遵明在馆,令郁问其五经义例十余条,遵明所答数条而已。稍迁国子博士。自国学之建,诸博士率不讲说,朝夕教授,惟郁而已……(永熙)三年春,于显阳殿讲礼,诏郁执经,解说不穷,群难锋起,无废谈笑。出帝及诸王公凡预听者,莫不嗟善。”[7]1179李郁遍通五经,能与徐遵明辩难,并将遵明问倒,郁亦可谓大儒。李谧子李士谦,善谈玄理,尝有客在坐,不信佛家应报义,士谦喻之,客亦不能难而止,又明天文术数,平生时时为咏怀诗,辄毁其本,不示人[6]1234。则李士谦亦能诗,且精于天文术数、佛道之学等。李祥弟李孝伯“美名,闻于遐迩,李彪使江南,齐武帝谓曰:‘北有李孝伯,于卿远近?’”[6]1222李孝伯为南朝齐武帝所知,正可见其博学能文,闻名天下。

    东祖房又有李谔,好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仕北周,拜天官都上士,结交杨坚。入隋历比部、考功二曹侍郎,赐爵南和伯,上书隋文帝反对华丽文风。《隋书》卷六十六、《北史》卷七十七本传皆但言李谔为赵郡人,但《北史》未将其列于卷三十三赵郡李氏人物传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将李谔列入东祖房当有所本,但言“东祖之后又有谔”[26],未知为哪一支之后。李谔初仕北齐,入关后的文学观受到苏绰等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因而已与河北文士不同。

  • 西祖房李休拜散骑常侍,李休子李诜与族兄灵、族弟熙等俱被征,位中书侍郎、京兆太守[6]1238。《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七《河北道二》:“开元寺,在(元氏)县西北十五里。即后魏车骑大将军、陕定二州刺史、尚书令、司徒公赵郡李徽伯之旧宅也。”[27]《大唐开业寺李公之碑》:“开业寺者,后魏黄门郎、使持节、卫大将军、陕州刺史、都督冀定瀛相殷五州诸军事、定州刺史、尚书令、司徒公、固安县开国伯李公舍山第之所立也。”[28]李裔为李诞曾孙,即裔为李诜从孙,元氏县的开业寺为李裔(字徽伯)以其宅所建,则西祖房约居于元氏县。《北史》卷三十一《高允传》:“(高)慎后妻赵郡李徽伯女也,艳且慧,兼善书记,工骑乘。”[6]1144可知李裔女即渤海高慎妻,善属文,兼工武事。据《北史》卷三十三《李裔传》,李裔子李子雄亦长于骑射[6]1234。擅武事或许体现了西祖房的一定特点。李孝贞有《奉和从叔光禄愔元日早朝诗》,据诗题可知李孝贞从叔光禄大夫李愔有《元日早朝诗》(已佚),则李愔亦能诗。李愔为李诜从祖弟赵郡太守李善见曾孙,则亦属西祖房。李孝贞称李愔为叔,则愔当小于孝贞父希礼,李希礼生于北魏永平四年(511),李愔生年当在此后。据《北齐书》卷三十《崔暹传》:“武定初,迁御史中尉,选毕义云、卢潜、宋钦道、李愔、崔瞻、杜蕤、嵇晔、郦伯伟、崔子武、李广皆为御史,世称其知人。”[8]403可知东魏孝静帝武定间(543—550)李愔曾为御史。《北齐书》卷四十五《文苑传》:“天保中,李愔、陆邛、崔瞻、陆元规并在中书,参掌纶诰。”[8]603《北齐书》卷三十七《魏收传》:“天保十年,除仪同三司。帝在宴席,口敕以为中书监,命中书郎李愔于树下造诏。愔以收一代盛才,难于率尔,久而未讫。比成,帝已醉醒,遂不重言,愔仍不奏,事竟寝。”[8]490则天保间(550—559)李愔曾任中书郎,据李孝贞该诗题名,则李愔曾拜光禄大夫,光禄大夫为褒赠之官,李愔任光禄大夫约在任中书郎之后。周武帝建德六年(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春,灭北齐,征招李孝贞、颜之推、卢思道、李德林、薛道衡等十八人至长安,其中没有李愔,且《周书》中亦无李愔事迹,则李愔大约在北齐灭亡前已经去世。李愔授光禄大夫大约在乾明元年(560)至武平七年(576)间。

  • 北朝赵郡李氏南祖房约居于高邑(今河北高邑),神GFDAE四年(431)李熙被征为太学博士,李熙族兄弟北魏中书侍郎、兖州使君李真,李真子殷州别驾李绍宗,《北齐书·李义深传》作绍宗,《北史·李义深传》作绍,字嗣宗,据《李稚廉墓志》亦作绍宗,约以绍宗为是。李绍宗子散骑常侍、阳夏太守李义深,李义深子騊駼,《北史》卷三十三《李义深传》:“有才辩,位兼通直散骑常侍,聘陈。陈人称之……义深弟同轨体貌魁岸,腰带十围,学综诸经,兼该释氏,又好医术。年二十,举秀才,再迁著作郎,典仪注,修国史,迁国子博士。兴和中,兼通直散骑常侍,使梁。梁武深耽释学,遂集名僧于其爱敬、同泰二寺,讲《涅盘大品经》,引同轨豫席,兼遣其朝士并共观听,同轨论难久之,道俗咸以为善……义深族弟神威幼有风裁,家业礼学,又善音乐,撰集《乐书》近百卷,卒于尚书左丞……又有李翥,字彦鸿,世居柏仁,弱冠以文章知名。仕齐,位东平太守。后待诏文林馆,除通直散骑常侍,聘于陈。”[6]1241-1243李騊駼为陈朝文士称赞,足见其学养文才。李同轨通经学,有史才,修国史并通仪注之学,又长于医术,亦曾出使南朝。李神威长于音律,此皆为赵郡李氏之家学。佛学虽非赵郡李氏原始家学,但李同轨能与梁武帝身边的名僧、朝士论难佛学,亦可见李同轨佛学之精深,说明北朝后期李氏家族文士已有较高的佛学造诣。李翥待诏文林馆并被选为聘使,则亦有一定文学才能。

  • 现通过墓志、史传或可知的作品、著作,知赵郡李氏之能文具才艺者约有:李宪、李希宗、李骞、李希礼、李季嫔、李祖牧、李祖升、李祖勋、李孝贞、李孝基、李浑、李绘、李纬、李湛、李元忠、李搔、李仲胤、李翼、李幼芷、李籍之、李瞻、李公绪、李概、李少通、李玚、李谧、李郁、李士谦、李孝伯、李谔、李愔、李裔女(高慎妻)、李同轨、李騊駼、李神威、李珍、李翥等。其中女性文士有三位,即李季嫔、李幼芷和李裔女(高慎妻)等。

    ① 李珍作有《魏故元咨议(弼)墓志铭》,具体事迹未详,详见: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M].北京:线装书局,2008:314.

    赵郡李氏家族文学与学术有其传承性,一是体现在父子或叔侄间。父子关系有:李浑与李湛,李宪与李希宗、李骞、李希礼、李季嫔(女),李元忠与李搔,李仲胤与李翼,李谧与李士谦,李籍之与李公绪,李公绪与李少通;叔侄关系有:李仲胤与李幼芷、李籍之,李概与李少通,李郁与李士谦,李愔与李孝贞(从叔侄)。二是表现在兄弟或从兄弟间:李希宗、李季嫔、李骞、李希礼为兄(姐)弟(妹),李祖升、李祖勋为兄弟、二人与李祖牧为从兄弟,李孝贞、李孝基为兄弟、与李祖勋兄弟为从兄弟,李浑、李绘为兄弟,李元忠与李浑兄弟为从兄弟,李翼、李籍之、李幼芷为从兄妹(或姊弟),李籍之、李瞻为兄弟,李公绪、李概为兄弟,李玚、李谧为兄弟,李同轨、李神威为族兄弟。

    赵郡李氏文士中可知曾作有诗歌者:李孝贞、李浑、李愔。曾作有赋者:李谧。可知曾兼有诗赋者:李骞、李概。如今有诗赋留存的只有李骞。单有诗歌留存的有李孝贞、李谧(其《神士赋》只有赋中之歌留存)等。

    赵郡李氏可知曾有别集者:李骞、李概、李少通、李孝贞等。据《魏书》《北史》本传,李骞所著诗赋碑诔别有集录。李概自简诗赋二十四首,谓《达生丈人集》。《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李少通集》十卷。据《北史》卷三十三,李孝贞亦有文集三十卷(《隋书》本传著录文集二十卷),《隋志》著录《李元操集》十卷。

  • 经部之学:从现可知的著作看,赵郡李氏长于礼学和春秋学,北魏时常景选儒学十人辑撰五礼,李绘与太原王乂同掌军礼。李谧、李公绪亦长于礼学,《魏书》卷九十《逸士传·李谧》:“鸠集诸经,广校同异,比三传事例,名《春秋丛林》,十有二卷……览《考工记》、《大戴礼·盛德篇》,以明堂之制不同,遂著《明堂制度论》。”[7]1937-1938李觏曰:“后魏时,有李谧者,愍大礼之沦亡,愤先儒之异议,作《明堂制度论》,以折衷于世。其指以《月令》为宗,而采《周礼》、《大戴》之言,以参合之。”[29]《隋志》著录《春秋丛林》十二卷。可知李谧亦精通《周礼》《大戴礼记》等礼学,并明春秋学,对三传进行综合研究。《北史》卷三十三《李公绪传》载其撰《礼质疑》五卷、《丧服章句》一卷。李神威家传礼学,又善音乐,据《北齐书》《北史》本传有《乐书》近百卷。该书大约是对乐类著作的集钞。赵郡李氏文士亦有精深的小学功底,李概参与对音韵的讨论,《隋志》著录其《音谱》四卷、《续修音韵决疑》十四卷(《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该书题作《音韵决疑》两次著录,一作十卷,一为二卷),日本学者小西甚一以为,李概撰《音谱》在先,以韵分类,即陆法言《切韵序》中提及之书,性质同吕静《韵集》等,是为《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之二卷本;之后,复加讨论,撰成《修续音韵决疑》,是为十卷本[30]412。李少通继承其叔李概的小学底蕴,编撰有文字学著作,《隋志》《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其《今字辩疑》三卷,《隋志》著录其《杂字要》三卷,《旧唐志》著录其《俗语难字》一卷(《新唐志》作《通俗语难字》一卷)。

    史部之学:李希礼曾参修起居注、李公绪曾参修国史,李骞、李浑、李绘等曾参掌仪注。李同轨曾典仪注、修国史。《隋志》史部仪注类著录李公绪《赵李家仪》十卷。据《北史》卷三十三本传,李公绪还著有《赵语》十二卷和《赵记》八卷,前者约记赵地之史,属于史部霸史类著作;后者约为赵地方志,归史部地理类。李概撰编年史《战国春秋》二十卷,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按《魏书》崔鸿《十六国春秋表》曰:晋自永宁以后,所在称兵,建邦命氏者,成为《战国春秋》,十有六家。《晋书·载记》亦云,大凡刘元海以惠帝永兴元年据离石称汉,为之祸首,提封天下,十丧其八,其为战国者,一百三十六载,盖始于惠帝是年,终于宋元嘉十六年,概之时已后百余年矣。其所谓《战国春秋》者,殆即记十六国之事。本志入霸史,次《十六国春秋》之后,自得部居。”[31]《隋志》史部地理类著录李绘《封君义行记》一卷,记封述出使梁朝时的见闻,属于行记类著作。则李绘、李公绪、李概兄弟继承了赵郡李氏的长于史学的家风。

    子部之学:据《北史》卷三十三本传,李公绪有《古今略记》二十卷,约属杂家类著作。有《典言》十卷(《隋志》《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两《唐志》著录四卷),《隋志》《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将该书归入杂家类,两《唐志》以之入儒家类。孙猛以为该书撰者有李穆叔(李公绪,字穆叔)、荀士逊、李德林、李若、薛道衡五人。《北史》卷八十三《文苑传》:“及在武平,李若、荀士逊、李德林、薛道衡并为中书侍郎,典司纶綍。”盖四人预修《修文殿御览》前后,又合撰此书。史籍所记撰者不同,或各卷有所分工,署名各异。此书盖撰于薛道衡为中书侍郎之时,即武平三年至七年之间。唯李穆叔未尝仕北齐,如何参与此事?姑且存疑。东野治之以为,或有李穆叔与荀士逊等四人合撰两个系统,然亦不可否定或是一书。此书乃小型类书。分类用对隅文叙述,有典故,是为正文,其下附以注释。体例类似后出《初学记》,内容乃为裨益君道。吐鲁番文献夹注发端均冠以“臣谨案”,盖奉诏而撰也[30]1124。《隋志》没有类书类,不少类书归入杂家类,根据该书体例,则《隋志》归入杂家类有其合理性。两《唐书》归入儒家类大约是着眼于内容上裨益君道。据《北史》本传,李公绪有《玄子》五卷,为道家类著作,可知河北旧族赵郡李氏在北朝后期亦受到玄学影响。《北史》卷三十三《李浑传》:“(元忠)在母丧,哭泣哀动旁人,而饮酒骑射不废,曰:‘礼岂为我?’初元忠以母多患,专心医药,遂善方技,性仁恕,无贵贱皆为救疗。家素富,在乡多有出贷求利,元忠焚契免责,乡人甚敬之……元忠虽处要任,初不以物务干怀,唯以声酒自娱,大率常醉。家事大小,了不关心。园庭罗种果药,亲朋寻诣,必留连宴赏。每挟弹携壶,游遨里闬。每言宁无食,不可使我无酒,阮步兵吾师也,孔少府岂欺我哉。后自中书令复求为太常卿,以其有音乐而多美酒故。神武欲用为仆射,文襄言其放达常醉,不可委以台阁。其子搔闻之,请节酒。元忠曰:‘我言作仆射不胜饮酒乐;尔爱仆射时,宜勿饮酒。’”[6]1202“礼岂为我”是对阮籍“礼岂为我辈设”的真正理解,孝在心在行,李元忠免乡人债,好酒“不以物务干怀”“放达常醉”等亦是玄学名士气的显现。《北史》卷三十三《李公绪传》:“公绪沉冥乐道,又不闲时务,故誓心不仕……公绪弟概,性倨傲,每对诸兄弟,露髻披服,略无少长之礼。”[6]1211李公绪“不闲时务”,李概“露髻披服”、好属文却成稿辄弃等正是李概放浪形骸等名士气的体现。赵郡李氏还长于阴阳术数及医学(详见下文)。

    集部之学已见本文第一部分。

    赵郡李氏作为河北士族,保留了传统的家风,所谓“兄弟敦崇孝义,家门有礼,至于居丧法度,吉凶书记,皆合典则”[6]1215,即是其家风的体现。赵郡李氏文士以经史之学为本,亦通阴阳术数,如李元忠明阴阳术数,李公绪尤明天文,善图纬之学,李士谦明天文术数。河北士族保留了深受术数、谶纬之学影响的汉代经学传统。赵郡李氏多有通医术者,据《北齐书》卷二十二《李元忠传》,东祖房李元忠“初元忠以母老多患,乃专心医药,研习积年,遂善于方技。性仁恕,见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救疗”[8]313。《北史》卷三十三《李裔传》载,西祖房北魏东郡太守李伯应孙李密(父梁州刺史李焕),少有节操。母患积年,名医疗之不愈,乃精习经方,洞闲针药,母疾得除。由是以医术知名。属尒朱兆弒逆,与勃海高昂为报复计。后从神武,封容城县侯,位襄州刺史[6]1239。《隋志》子部医方类著录李密《药录》二卷。南祖房李同轨亦好医术,赵郡李氏文士精通医学大多出于为母治病的孝心,这与赵郡李氏的家风正合,儒而知医既是孝行的体现,也是河北旧族的家族传统之一。

    赵郡李氏文士多有代表北朝出使南朝者,或承担接待南朝使者任务。东祖房李灵曾孙李浑、浑子湛、浑弟绘、纬,绘族兄弟李概,南祖房李义深弟李同轨、义深子騊駼,李翥等曾出使南朝。东祖房李孝贞曾代表北齐出使北周。东祖房李谔多次接待南朝使者。可见赵郡李氏颇有外交应对之才。北朝派聘南朝使者时,会选择博学、能文、善应对者以彰显北朝的学术文化不比南朝弱,这些赵郡李氏成员可以代表北朝出使或接待南朝使者,当然具有以上才能。

  • 北朝时期虽然有很多赵郡李氏文士在中央为官,但与缺乏根基的士族葬于都城不同,在京城为官的赵郡李氏士大夫与家乡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根基仍在家乡,所以他们卒后仍会归葬赵郡旧茔,在已出墓志中即有清晰记载。详情见表 1(见下页)。

    ① 李希仁墓志,北齐天保七年(556)十一月立,仍存河北赞皇县南邢郭村该墓内。详见:石永士,王素芳,裴淑兰.河北金石辑录[G].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431.

    ② 李骞墓志出土地未详,但李骞墓志所写葬地与希宗、希礼墓志所载者同,可知今河北赞皇县南邢郭村是李希宗兄弟的葬地。详见:叶炜,刘秀峰.墨香阁藏北朝墓志[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86.

    ③《李钦暨妻张氏墓志》“以天平二年(535)十月七日终于灌阴里第。夫人张氏,中山贵族。以开皇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合葬于先君茔西二里”,见《隋代墓志铭汇考》第2册,第106页。阴灌里在李氏故乡赵郡,在今河北高邑县,天保六年所刻李清报德像碑“今皇后赵郡柏仁县永宁乡阴灌里人”,皇后指北齐文宣帝后李祖娥,《李静墓志》称其卒于阴灌里旧村西南,出土于今河北高邑。《李玄墓志》:“公讳玄,字无为,赵郡柏仁县永宁乡阴观(灌)里人。”见《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7册,第199页。《李雄墓志》:“君讳雄,赵国柏仁县阴灌里人。”见《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0册,第358页。可见阴灌里正是在李氏的故乡赵郡柏仁县。《隋代墓志铭汇考》承继《隋唐五代墓志铭汇编·洛阳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9页)之说,以为李钦墓出土于洛阳,但并无确切的出土时间与地点。赵万里先生指出“出土地未详,疑出赵县”,见《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新文丰出版社,1982年,第201页。李钦卒于家乡,表明其居于家乡,且北朝李氏家族基本归葬赵郡祖茔,李钦无卒于故乡却要葬于洛阳之理,赵郡李氏无中央化葬于都城之传统,况且东魏时洛阳已非都城,至今发现的赵郡李氏成员墓志亦无记载葬于洛阳者,所以正如赵万里先生所估计李钦是葬于赵郡故乡,至少他去世时是葬于此。

    ④《齐故直后冠军将军李子叔墓志铭》:“司空文贞公之第三子,天保五年(554)四月廿三日,终于邺都延德里,春秋卌五。七年十一月九日,迁葬于文贞公之茔。”见《北朝艺术研究院藏品图录:墓志》,第129页。《齐故直后冠军将军李子叔长子李德元墓志铭》:“年十五,以大齐天保三年(552)七月三日,卒于邺都延德里。以七年十一月九日,葬于文贞公之茔。”见《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8册,第390页。据《李玄墓志》李玄卒于天平四年(537)三月,春秋四十四,天平五年葬,可推知玄生于太和十八年(494)。据《李子叔墓志》,可推知子叔生于永平三年(510)。据《李德元墓志》,可推知德元生于元象元年(538)。李玄墓志言其卒赠司空公,而未提及其谥号,如果文贞公是李玄,则李玄17岁生子叔,在当时这个年龄似有生育可能,但李玄墓出土地今高邑县坊栅村在李子叔父子墓出土地今赞皇县寨里村东约20公里,李玄下葬时高邑县治汉鄗县旧地(今河北柏乡县固城店镇),今高邑县坊栅村在固城店镇西北约7公里处,与李玄墓志所言其墓在高邑县西北正合,是以李玄墓似并未迁葬过,则李子叔父子墓不可能在李玄墓旁,与墓志所记不合,故文贞公约非李玄。李希宗、李祖勋亦赠司空公,上文已述,李希宗谥号文简,生于景明二年(501);据《李祖勋墓志》,李祖勋谥号文孝,卒于武平六年(575)春秋五十一,则生于孝昌元年(525),见《北朝艺术研究院藏品图录:墓志》,第185页。二人不仅谥号与文贞不合,在年龄上亦难以成为子叔之父(尤其是前者)。故李子叔之父司空文贞公为谁只好暂时存疑。

    综上可知,北朝赵郡李氏是始终以赵郡故乡为家族根基,这也体现了赵郡李氏作为河北旧族,家族根底深厚。同时期一些根基并不深厚或早已远离本郡的家族,则以都城为居葬地,并随之迁移,如鲜卑拓跋氏改姓元,以洛阳为籍,东魏北齐都于邺城,他们随之居于邺城,亦葬于是。陇西李氏则早就离开了本籍,如《魏故龙骧将军、洛州刺史、泾阳县开国子李使君(遵)墓志》:正光五年(524)五月卒于洛阳,正光六年五月葬于洛阳[32]325。《齐故奉朝请李思约墓志并铭》:以河清二年(563)四月卒于晋阳,是年五月窆于邺城西十五里[10]126。陇西李氏随都城的迁移而迁徙。

    永嘉之乱后,主要河洛世族的主体大多南迁,北魏中期迁都洛阳,逐渐汉化的鲜卑贵族成为河洛地区的主要家族。但他们所受的汉化影响,主要是原盛于河洛的魏晋以来在玄学影响下产生的新学,他们的学术文化还在成长期,本无深厚的家学、家风,故无法成为学术文化的主体。而河北是北朝时期出文士最多的地区,保留汉儒旧学,有深厚的家学和家风,在此情况下更凸显了他们的长处,成为北朝学术文化的中坚,河北也是北朝出文士最多的地区。赵郡李氏是典型的北朝河北世族,与其他河北大族数代通婚,结成了牢固的婚姻关系网,巩固了河北世族在北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导性地位。现可知有文士三十余人,在河北世族中亦较多,学术上长于春秋学、礼学、小学等,除了参编国史、仪注,还致力于赵地地方史地文献的编撰,又长于方技术数之学,参编类书则是河北世族文士博学的体现,一些文士兼懂医学,已开后世儒而知医的先河,这些基本与河北世族学术传统相合。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赵郡李氏不少成员生活并葬于洛阳,逐渐疏离了与赵郡故乡的联系,这与中唐以后逐渐世族中央化的基本社会背景相关,此后赵郡李氏家风家学等的变迁也与居住地变化相关。

    赵郡李氏是河北世族的代表之一,对这一家族的研究是全面探究北朝河北世族文学活动、家风家学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族的家风家学有其延续性,如北朝赵郡李氏的家风为唐代赵郡李氏家族所继承[35],因此北朝世族的研究也为探究唐代相关世族家学家风等家族情况的来源与演变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3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