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近30年新诗形式流变与诗性流失——以傅天琳前后期诗歌创作为例

上一篇

下一篇

张中宇. 近30年新诗形式流变与诗性流失——以傅天琳前后期诗歌创作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5(3).
引用本文: 张中宇. 近30年新诗形式流变与诗性流失——以傅天琳前后期诗歌创作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5(3).
30 Years' Development of the Form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and Loss of Poeticalness——A Case Study of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 of Fu Tianlin's Poetry Creation[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 35(3).
Citation: 30 Years' Development of the Form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and Loss of Poeticalness——A Case Study of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 of Fu Tianlin's Poetry Creation[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 35(3).

近30年新诗形式流变与诗性流失——以傅天琳前后期诗歌创作为例

30 Years' Development of the Form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and Loss of Poeticalness——A Case Study of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 of Fu Tianlin's Poetry Creation

  • 摘要: 重视声韵与文体属性相对规范的诗歌,及以"废韵"为特征强调自由灵活的"无韵诗",构成了中国新诗的两种基本形态.二者的互动消长,反映出新诗形式发展的基本走向.受近30年整体环境影响,傅天琳在前、后期的创作中,对这两种形式都进行了尝试.因此,透过傅天琳的诗歌,大致可以窥见当代新诗形式的流变轨迹.考察这两种新诗形态的差异及其影响,对中国诗歌的方向选择及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58
  • HTML全文浏览数:  178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近30年新诗形式流变与诗性流失——以傅天琳前后期诗歌创作为例

  •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400047

摘要: 重视声韵与文体属性相对规范的诗歌,及以"废韵"为特征强调自由灵活的"无韵诗",构成了中国新诗的两种基本形态.二者的互动消长,反映出新诗形式发展的基本走向.受近30年整体环境影响,傅天琳在前、后期的创作中,对这两种形式都进行了尝试.因此,透过傅天琳的诗歌,大致可以窥见当代新诗形式的流变轨迹.考察这两种新诗形态的差异及其影响,对中国诗歌的方向选择及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