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春恨文学表现的本质原因及其与悲秋差异——中国古代春恨主题再论[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3):92-98.
严明, 陈清云.中国文学伤春模式的起源——《诗经》中"女子善怀"之解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58-65.
熊正荣.春恨秋怨何其多——中国古代诗歌作家创作心态浅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4):65-66.
周游. 差见时节盛: 韩愈厌春情绪的思想内涵探析[G]//胡晓明. 作为理论资源的中国文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二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308-320.
张帆."泪波直注海东头"——陈宝琛诗《感春》评析[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1):35-37.
郭晓婷.20世纪80年代以来伤春悲秋诗歌研究综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121-124.
朱国伟.论韩愈的感春诗[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7):43-45.
廖美玉.祭墓与踏青:唐代"清明"所展演的生命伦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5):107-116.
廖美玉.海外传衣钵──李穑《牧隐诗藁》的唐诗接受与物候感知[J].人文中国学报, 2014, 20:343-385.
廖美玉.唐代《月令》组诗的物候感知与地志书写[J].国文学报, 2015(58):73-98.
廖美玉.江山有待:建构物候诗学的思考路径之一[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2):144-159.
廖美玉. 乐府《四时歌》所形塑的"四季原型"及其意义[G]//乐府学: 第13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115-130.
陈衍. 石遗室诗话[M]//陈衍诗论合集. 钱仲联, 编校.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陈力川. 译者前言: 可辨听的另一语言[M]//伊夫·博纳富瓦. 词语的诱惑与真实: 伊夫·博纳富瓦诗选. 陈力川, 译.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4: xi.
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M].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5.
九思丛书编辑部. 陶渊明研究[G]. 台北: 九思出版社, 1977.
杨勇.陶渊明集校笺[M].台南:平平出版社, 1974:5.
高大鹏.陶诗新论[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1981:75-89.
蔡启. 蔡宽夫诗话[G]//郭绍虞. 宋诗话辑佚. 台北: 华正书局, 1981: 380-381.
乔亿. 剑溪说诗[G]//郭绍虞. 清诗话续编. 台北: 木铎出版社, 1983: 1081.
瞿蜕园, 等.李白集校注[M].台北:里仁书局, 1981.
仇兆鳌.杜诗详注[M].台北:里仁书局, 1980.
清高宗御选. 唐宋诗醇[G]. 台北: 台湾中华书局, 1971: 159.
吴文治. 宋诗话全编: 第6册[G].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王嗣奭.杜臆[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 1970.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台北:长安出版社, 1978.
张少康.文赋集释[M].台北:汉京文化公司, 1987:71.
叶梦得. 石林诗话[G]//诗话丛刊. 台北: 弘道文化公司, 1971: 747.
黄生.杜工部诗注[M].京都:中文出版社, 1976.
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 1975.
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M].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 1975.
赵翼. 瓯北诗话[G]//郭绍虞. 清诗话续编. 台北: 木铎出版社, 1983: 1164.
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G].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180-181.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M].台北:宏业书局, 1972.
廖美玉.韩、白对中唐寒燠异常的不同感知与书写[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