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6-23)[2020-03-25].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
HARRE R.Personalbeing:atheory for individual psychology[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107.
|
毛菊, 孟凡丽.劳动教育:现实困境、本义探寻与教学方案[J].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1):11-16.
|
聂永成.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视域下的中小学"阴阳课表"现象治理[J].教育科学, 2019, 35(4):52-58.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0-08-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
CLARK A.An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999(9):345-351.
|
李恒威, 盛晓明.认知的具身化[J].科学学研究, 2006(2):184-190.
|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 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69.
|
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5):65-72.
|
樊丽萍.加强劳动教育, 根除"丧文化"滋生温床[N].文汇报, 2019-03-22(5).
|
李亚, 尹旭, 何鉴孜.政策话语分析:如何成为一种方法论[J].公共行政评论, 2015, 8(5):55-73.
|
李新华.明心见性——超越二元悟入原本的真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25.
|
冯毓云.二元对立思维的困境及当代思维的转型[J].文艺理论研究, 2002(2):10-18.
|
季水河.走向多元对话思维——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与思维方式的变革[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05(6):13-33.
|
肖绍明.数字劳动教育与治理[J].中国德育, 2019(2):30-35.
|
杨庆.论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J].江苏高教, 2014(1):66-67.
|
约翰·丘伯.政治、市场与学校[M].蒋衡, 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88.
|
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J].社会学研究, 2002(3):49-63.
|
王英辉.多元视角下的文化现象[M].沈阳:沈阳出版社, 2011:188.
|
龚洪, 康翠萍.乡村教师教学信念生成的困境与认同建构理路[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9, 40(6):187-193.
|
张秋硕, 蒋美玲.教育评价改革进程中的科学化问题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2015(3):40-43, 85.
|
靳玉乐, 王磊.消费社会境遇下教师身份的异化与重构[J].全球教育展望, 2018, 47(1):83-92.
|
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2):28-35.
|
舒志定.论教师的专业自觉[J].教师教育研究, 2007(6):10-13, 23.
|
李海兆.解蔽与澄明——荀子《解蔽篇》思想阐发[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2(1):51-53.
|
胡方.论教师文化自觉及其模型建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11):11-14.
|
吴金航, 朱德全.教师教学信念的内生机制及其培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9(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