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范文澜.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J].历史研究, 1954(3):15-25.
罗志田.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M].台北:三民书局, 2011.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胡鸿.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J].历史研究, 2011(3):4-25.
朱圣明.华夷之间:秦汉时期族群的身份与认同[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7.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90.
石光瑛.新序校释[M].陈新, 整理.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晁福林.论周代国人与庶民社会身份的变化[J].人文杂志, 2000(3):98-105.
日知.从《春秋》"称人"之例再论亚洲古代民主政治[J].历史研究, 1981(3): 3-17.
郑威.出土文献与楚秦汉历史地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
杜正胜.周代城邦[M].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79.
宫崎市定.东洋的古代[M].张学锋, 马云超, 等译.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许田波.战争与国家形成: 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M].徐进, 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鲁西奇.楚秦汉之际的"楚人"[J].早期中国史研究, 2016(1):1-56.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89.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朱汉民, 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三)[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
沈刚.秦人与它邦人[G]//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 第9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彭浩, 刘乐贤.睡虎地秦墓简牍(上)[G]//秦简牍合集: 第1辑.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6.
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王念孙.读书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M].广濑薰雄, 曹峰, 译.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陈侃理.里耶秦方与"书同文字"[J].文物, 2014(9):76-81.
葛兆光.历史中国的内与外[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7.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宫崎市定.宫崎市定解读《史记》[M].马云超, 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8.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李禹阶.秦始皇"焚书坑儒"新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6):24-29.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王先谦.汉书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刘志平.汉代的"汉人"称谓与"汉人"认同[J].人文杂志, 2018(12):97-105.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6.
王子今.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吴淑惠.《史记》论析六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傅海波, 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