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丑, 李秀彬. 欧洲耕地撂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3, 29(3): 101-103.
|
李娟娟. 川东平行岭谷区撂荒地空间分布特征及撂荒原因研究——以达州市6个乡镇为例[D].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18.
|
李升发, 李秀彬. 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6, 71(3): 370-389.
|
张学珍, 赵彩杉, 董金玮, 等. 1992—2017年基于荟萃分析的中国耕地撂荒时空特征[J]. 地理学报, 2019, 74(3): 411-420.
|
USTAOGLU E, COLLIER M J. Farmland Abandonment in Europe: an Overview of Drivers, Consequences, and Assessment of the Sustainability Implications[J]. Environmental Reviews, 2018, 26(4): 396-416. doi: 10.1139/er-2018-0001
|
MACDONALD D, CRABTREE J R, WIESINGER G, et al. Agricultural Abandonment in Mountain Areas of Europ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and Policy Respons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0, 59(1): 47-69. doi: 10.1006/jema.1999.0335
|
李华丽, 崔宁博, 李晨, 等. 川中丘陵区近60 a主要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16, 35(12): 80-87.
|
唐柄哲, 何丙辉, 闫建梅. 川中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5): 1445-1452.
|
罗怀良, 张开, 陈浩.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与川中丘陵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以沐川县和安岳县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6): 156-164.
|
李兰, 周忠浩, 杜树汉, 等. 紫色土成土速率的估算与田间测定[J]. 土壤学报, 2010, 47(3): 393-400.
|
杨小林, 陈志超, 朱波. 紫色土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非点源氮迁移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3, 27(2): 71-75, 79.
|
黄丽, 张光远, 丁树文, 等. 侵蚀紫色土土壤颗粒流失的研究[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13(1): 35-39, 85.
|
郝燕芳, 刘宝元, 杨扬, 等. 中国5种典型土壤的侵蚀泥沙粒径分布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32(2): 150-159.
|
李超, 周正朝, 朱冰冰, 等. 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土壤入渗及抗冲性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7, 31(2): 61-66.
|
徐勤学, 王天巍, 李朝霞, 等. 紫色土坡地壤中流特征[J]. 水科学进展, 2010, 21(2): 229-234.
|
王晶, 赵文武, 刘月, 等. 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保持的影响研究述评[J]. 生态学报, 2019, 39(9): 3355-3364.
|
何毓蓉. 中国紫色土(下篇)[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4.
|
况福虹. 长江上游紫色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氮去向及氮素平衡[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6.
|
黄巧云. 土壤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189, 197.
|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 中国紫色土(上篇)[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213-218.
|
王绍强, 于贵瑞. 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生态学报, 2008, 28(8): 3937-3947.
|
廖超林, 傅灵艺, 盛浩, 等. 紫色丘陵区旱地撂荒自然恢复提高土壤蓄水性能[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21): 111-119.
|
梁楚涛. 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撂荒过程中生态化学计量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
乔文静, 戴银月, 张伟, 等. 黄土丘陵区撂荒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变化的关系[J]. 环境科学, 2018, 39(12): 5687-5698.
|
程淑兰, 方华军, 徐梦, 等. 氮沉降增加情景下植物-土壤-微生物交互对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调控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8, 38(23): 8285-8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