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华, 郑艳, 王建武, 等. 气候容量: 适应气候变化的测度指标[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2): 1-8.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4.02.001
丁一汇, 任国玉, 石广玉, 等.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1): 3-8.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06.01.001
孔锋. 透视气候工程实施前后对中国极端低温强度的潜在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1): 1-11.
史军, 穆海振. 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 1-8. doi: 10.11870/cjlyzyyhj201601001
潘家华, 张莹.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进程与角色转型: 从防范"黑天鹅"灾害到迎战"灰犀牛"风险[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10): 1-8.
於琍, 卢燕宇, 黄玮, 等. 气候承载力评估的意义及基本方法[R].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289-301.
岳溪柳, 於琍, 黄玫, 等.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北京地区气候承载力初步评估[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13(6): 517-525.
闫胜军, 何霄嘉, 王烜, 等. 城市气候承载力定量化评价方法初探[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6, 12(6): 476-483.
吴翔, 赖格英, 王怀清. 南昌市气候承载力评价研究[J]. 江西科学, 2018, 36(4): 615-618.
卢燕宇, 田红, 孙维, 等. 面向新型城镇化的气候承载力指标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13(6): 534-544.
徐雨晴, 於琍, 周波涛,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中国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动态格局[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9): 72-80.
李蒙, 朱勇, 黄玮. 气候变化对云南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3): 442-446.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0.03.022
杨振山, 杨定. 城市发展指数指引下的我国收缩区域初步评判[J]. 人文地理, 2019, 34(4): 63-72.
王伟, 张佳莹, 彭东慧, 等.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潜力演变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19, 42(4): 953-960.
徐丽婷, 姚士谋, 陈爽, 等. 高质量发展下的生态城市评价——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228-1237.
马勇, 黄智洵.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J]. 生态学报, 2016, 36(23): 7778-7791.
李文正, 刘宇峰, 张晓露, 等. 陕西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19, 26(6): 280-289.
王宝强, 李萍萍, 沈清基, 等. 上海城市化对局地气候变化的胁迫效应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 26(9): 107-115. doi: 10.3969/j.issn.1006-3862.2019.09.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