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乐. 课程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1.
中国教育学会杨贤江教育思想专业委员会. 杨贤江与中国教育现代化[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13.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1.
董纯才. 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1卷)[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 60.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56.
董纯才. 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2卷)[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 244.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M]. 3版.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05.
顾明远. 论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5-13. doi: 10.3969/j.issn.1002-0209.2004.01.002
张廷凯. 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1922——1997(上)[J]. 课程·教材·教法, 1998(1): 7-12.
靳玉乐, 罗生全. 新中国课程论发展70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靳玉乐, 李殿森. 课程研究在中国大陆[J]. 教育学报, 2005(3): 8-18.
丛立新. 课程论问题[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66.
王鉴, 单辛涛. 中国课程论百年发展的历程、特点与展望[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10): 32-42.
戴伯韬. 论研究学校课程的重要性[J]. 课程·教材·教法, 1981(1): 3-7.
吕达, 刘立德. 我国课程论奠基人陈侠先生的教育学术贡献——纪念陈侠先生诞辰100周年[J]. 中国教育科学, 2015(1): 3-31.
史国雅. 课程论的研究范围及指导原则[J]. 山西教育科研通讯, 1984(2): 31-37.
陆志远. 论价值是课程论的逻辑起点[J]. 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2): 31-34.
廖哲勋. 课程论的研究对象[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85(2): 49-52.
靳玉乐, 师雪琴. 课程论学科发展的方向[J]. 课程·教材·教法, 1998(1): 2-6.
南京师大"课程的社会学研究"课题组. 简论课程研究的学科方式[J]. 课程·教材·教法, 1997(7): 8-13.
靳玉乐. 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4): 21-26.
钟启泉. "三维目标"论[J]. 教育研究, 2011(9): 62-67.
靳玉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26.
丛立新. 课程改革的教学支持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2-135.
靳玉乐, 肖磊.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J]. 教育研究, 2014(5): 121-127.
崔允漷. 课程实施的新取向: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 教育研究. 2009(1): 74-79.
靳玉乐, 罗生全. 课程论研究三十年: 成就、问题与展望[J]. 课程·教材·教法, 2009(1): 3-1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0.
靳玉乐, 张铭凯, 孟宪云. 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论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4): 47-56.
杨素娟. 如何确保在线直播课程的教学成效?——以疫情期间在线直播课程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设计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 2021(1): 112-118. doi: 10.3969/j.issn.1009-8097.2021.01.016
刘亭亭. 中国课程学术话语自主建构的困境及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3): 44-49.
刘启迪.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课程理论的若干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5): 26-33.
张维平. 依法治教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2004(1): 118-127.
靳玉乐, 张铭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M].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 5-10.
张敷荣, 张武升. 建国以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0(4): 57-64.
丁义诚, 李楠, 包全恩. "注音识字, 提前读写"实验报告[J]. 教育研究, 1983(11): 28-34.
李吉林. 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下)[J]. 教育研究, 1997(4): 55-63.
郑和钧, 冯周卓. 小学综合课与学生素质协同发展的实验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5): 44-48.
潘洪建. 我国课程实验20年: 回顾与展望[J]. 课程·教材·教法, 2002(2): 1-7.
侯怀银, 任桂平. 中国课程论学科建设70年: 历程、进展和展望[J]. 中国教育科学, 2019(3): 30-45.
吕达. 关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G]//课程教材研究所. 课程教材改革之路.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129.
靳玉乐. 现代课程论[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59.
郭华. 中国课程论40年[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10): 20-27.
王树荫. 立德树人70年——中国共产党"培养什么人"的战略抉择[J]. 教学与研究, 2019(10): 77-86. doi: 10.3969/j.issn.0257-2826.2019.10.008
肖贵清, 李洁. 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价值取向[J]. 东岳论丛, 2020(11): 49-56.
张烁.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1).
詹亚力, 王赫名, 陈春茂.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2): 54-58.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5-10-15(2).
潜苗金, 译注. 学记[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 8.
靳晓燕.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对话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N]. 光明日报, 2017-0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