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林, 高华端, 杨涛, 等. 凯掌喀斯特小流域不同植被措施的减沙功能[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4): 687-694.
王克林, 岳跃民, 陈洪松, 等.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其区域恢复效应[J]. 生态学报, 2019, 39(20): 7432-7440.
穆洪晓.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及典型案例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张静, 宋海燕, 赵雅洁, 等. AM宿主植物金银花对喀斯特干湿交替的光合响应[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3(10): 43-49.
李华林, 高华端, 胡勤, 等. 喀斯特地区坡面径流对产沙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7, 24(2): 26-30.
陈洪松, 岳跃民, 王克林.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成效、问题与对策[J]. 中国岩溶, 2018, 37(1): 37-42.
林艳华, 梁千慧, 刘锦春. 喀斯特地区适生树种复羽叶栾树幼苗对干旱胁迫下异质生境的生长和光合响应[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8): 20-26.
刘愿理, 廖和平, 巫芯宇, 等. 西南喀斯特地区耕地破碎与贫困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1): 10-20.
段倩倩, 杨晓红, 黄先智. 石漠化地区生态桑林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9(7): 25-29.
唐政, 李继光, 李慧, 等. 喀斯特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原生动物的指示作用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11): 1808-1813.
文丽, 宋同清, 杜虎, 等. 中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驱动机制[J]. 生态学报, 2015, 35(17): 5822-5833.
杜虎, 彭晚霞, 宋同清, 等. 桂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的耦合关系[J]. 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3): 197-208.
陆原. 浅谈广南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J]. 生物技术世界, 2016, 13(4): 24.
庞敏. 贵州喀斯特地区传统村落空间肌理识别及其分异研究[D]. 贵阳: 贵州大学, 2019.
张承琴, 王普昶, 龙翠玲, 等. 贵州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石漠化等级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7(6): 48-53.
温培才, 王霖娇, 盛茂银. 西南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 36(2): 175-184.
陈望雄.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郑沛, 杨林伟, 韩玮, 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森林社会效益价值评估——以云南省森林资源为例[J]. 生态经济, 2020, 36(5): 161-170.
申明岳, 史戈, 贾春燕, 等. 泰山风景名胜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0(4): 715-719. doi: 10.3969/j.issn.1000-2324.2019.04.037
国家林业局.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LY/T 1721—200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李月. 基于GIS和RUSLE的典型喀斯特流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规律[D]. 贵阳: 贵州大学, 2016.
卜兆宏, 董勤瑞, 周伏建, 等. 降雨侵蚀力因子新算法的初步研究[J]. 土壤学报, 1992, 29(4): 408-418. doi: 10.3321/j.issn:0564-3929.1992.04.007
周伏建, 陈明华, 林福兴, 等. 福建省降雨侵蚀力指标的初步探讨[J]. 福建水土保持, 1989, 1(2): 58-60.
黄炎和, 卢程隆, 郑添发, 等. 闽东南降雨侵蚀力指标R值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1992, 6(4): 1-5. doi: 10.3321/j.issn:1009-2242.1992.04.004
杨广斌, 李亦秋, 安裕伦. 基于网格数据的贵州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J]. 中国岩溶, 2006, 25(1): 73-7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1.014
高华端, 李锐. 喀斯特地区原状土的可蚀性[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5(5): 1-4. doi: 10.3969/j.issn.1672-3007.2007.05.001
黄炎和, 卢程隆, 付勤, 等. 闽东南土壤流失预报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1993, 7(4): 13-18.
蔡崇法, 丁树文, 史志华, 等. 应用USLE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IDRISI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14(2): 19-24. doi: 10.3321/j.issn:1009-2242.2000.02.005
游松财, 李文卿. GIS支持下的土壤侵蚀量估算——以江西省泰和县灌溪乡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1): 62. doi: 10.3321/j.issn:1000-3037.1999.01.010
王晗生, 刘国彬. 植被结构及其防止土壤侵蚀作用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9(2): 63-69.
叶吉, 郝占庆, 姜萍. 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枯落物层的降雨截留过程[J]. 生态学报, 2004, 24(12): 2859-2862.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4.1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