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婵, 胡卫东. 我国传统城镇化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讨[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6): 672-675.
|
苏小庆, 王颂吉, 白永秀.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 现实背景、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天津社会科学, 2020, 11(3): 96-102.
|
辛宝英. 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实现路径与推进策略[J]. 山东社会科学, 2020(5): 117-122.
|
王颂吉, 黎思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J]. 江西社会科学, 2018, 38(8): 55-65.
|
新玉言. 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M]. 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3.
|
王小兰, 王海娥. 三峡库区重庆段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7): 191-200.
|
金丹, 孔雪松.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空间关联性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10): 2146-2155.
|
周亮, 车磊, 孙东琪. 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9, 39(6): 97-107.
|
郝文渊, 关鸿, 马正南, 等. 西藏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 37(1): 65-69. doi: 10.3969/j.issn.1003-2363.2018.01.013
|
罗奎, 方创琳, 马海涛. 基于生产函数视角的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3): 394-399.
|
蒋正云, 杨阳, 周杰文.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及优化路径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9): 75-83.
|
孟延春, 谷浩. 中国四大板块区域城镇化路径分析: 以县(市)行政区划调整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10): 54-60. doi: 10.3969/j.issn.1006-3862.2017.10.008
|
LEWIS 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 The Manchester School, 1954, 22(2): 139-191. doi: 10.1111/j.1467-9957.1954.tb00021.x
|
HARRIS J R, TODARO M P.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0, 60: 126-142.
|
年艳. 基于CGE模型的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4(11): 91-95.
|
姚星, 杜艳, 周茂. 中国城镇化、配套产业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拉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4): 41-48.
|
杨水根, 王露.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人口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协同演化及其减贫效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909-1920. doi: 10.18306/dlkxjz.2020.11.011
|
赵晓全, 何伟, 李政, 等. 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模拟——以德阳市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7): 78-89.
|
孙小祥, 秦艺娟.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4): 100-108.
|
WIRTH L.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8, 44(1): 1-24. doi: 10.1086/217913
|
李强, 王昊. 什么是人的城镇化?[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2): 1-7, 150.
|
吴业苗. 人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条件[J]. 城市问题, 2016(9): 4-10.
|
BAI X M, MCPHEARSON T, CLEUGH H, et al. Linking Urba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dvances[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17, 42(1): 215-240. doi: 10.1146/annurev-environ-102016-061128
|
姚成胜, 曹紫怡, 韩媛媛. 工业集聚、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环境污染[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 39(5): 145-149.
|
马海良, 徐佳, 王普查.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研究[J]. 资源科学, 2014, 36(2): 334-341.
|
BIJL D L, BOGAART P W, KRAM T, et al. Long-Term Water Demand for Electricity, Industry and Household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16, 55: 75-86.
|
热孜娅·阿曼, 方创琳. 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仿真与情景模拟[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 43(6): 205-215.
|
王其藩, 系统动力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9: 1-10.
|
张雅琪, 张普, 陈菊红.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源区城镇化质量发展研究[J]. 系统工程, 2016, 34(10): 76-83.
|
顾朝林, 管卫华, 刘合林. 中国城镇化2050: SD模型与过程模拟[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7, 47(7): 818-832.
|
杨顺顺.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绿色发展多情景仿真及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 2017, 35(7): 76-84.
|
张茜茜, 廖和平, 巫芯宇,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地、业"转型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4): 1-9.
|
贺三维, 邵玺. 京津冀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空间集聚及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18, 38(1): 95-102.
|
靳荣莉, 薛健. 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探析——基于PSR模型的实证分析[J]. 中国统计, 2017(11): 54-56.
|
卢志平, 汪艳梅, 王亮亮. 柳州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J]. 城市问题, 2016(6): 39-46.
|
王利伟, 赵明. 中国城镇化演进的系统逻辑——基于人地关系视角[J]. 城市规划, 2014, 38(4): 17-22, 33.
|
李永红. 新型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以陕西为例[J]. 理论导刊, 2015(12): 7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