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 结构主义[M]. 倪连生, 王琳,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3-8.
李雪平.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解析[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 104-107.
叶一舵. 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J]. 东南学术, 2001(6): 169-175. doi: 10.3969/j.issn.1008-1569.2001.06.025
王鑫强, 谢倩, 张大均, 等.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大学生及其心理素质中的有效性研究[J]. 心理科学, 2016(6): 1296-1301.
阳泽, 张向葵. 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J]. 心理科学, 2007(3): 629-631. doi: 10.3969/j.issn.1671-6981.2007.03.027
钟建军, 付海东, 陈中永. 大学生积极趋向心理健康问卷编制及其测量指标[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3(1): 105-112, 121.
刘艳.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6(3): 46-48.
杨红兵. 关系世界、心理世界与心理健康[J]. 东岳论丛, 2007(4): 193-194.
李蔚.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特点[J]. 教育研究, 2003(10): 69-75.
彭运石. 走向生命的巅峰: 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193.
汪丽华. 身心灵与全人生命教育的目标[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4): 27-31.
金勇, 郭力平. 心理健康观的历史演进[J]. 心理科学, 1998(5): 465-466.
阳泽. 心理健康观的审视与再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5): 146-151.
C. 阿特金森, 熊哲宏, 李其维. 皮亚杰的平衡模式[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1(2): 26-29.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彭舜, 译.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 291-300.
WICKENS C D. Multipleresources and performance prediction[J]. Theoretical Issues in Ergonomics Science, 2002, 3(2): 15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