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 福柯(Michel Foucault). 知识考古学[M]. 谢强, 马月, 译.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8: 62.
|
李军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3: 63-65.
|
郑国玺, 薛建平.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研究[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 9.
|
张士义, 王祖强, 沈传宝. 从一大到十九大: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1921-2017[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8: 234.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 (1993-02-13)[2020- 12-24].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4.html.
|
吴文侃, 杨汉清. 比较教育学[M]. 修订本.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7.
|
王正青等. 共和国教育学70年: 比较教育学卷[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31.
|
王承绪. 从国外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现状看我国比较教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4) : 72-79, 84.
|
吴文侃. 比较教育学和它的研究方法[J].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 1981(3) : 17-21.
|
成有信. 比较教育学[M]. 北京: 中国文化书院, 1981: 17.
|
王承绪, 朱勃, 顾明远. 比较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19.
|
吴自强. 试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比较教育学[J]. 抚州师专学报, 1983(2) : 1-6.
|
王长纯, 王建平. 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研究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63-69.
|
吴自强. 略述我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研究这门学科几个问题的商榷[J]. 外国教育研究, 1986(2) : 1-6, 16.
|
朱勃. 比较教育史略[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
陈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科———兼评《比较教育史略》[J]. 高教探索, 1990(4) : 67-69.
|
吴文侃, 杨汉清. 比较教育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2.
|
丛泓. 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教材———评吴文侃、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J]. 高等教育学报, 1991 (2) : 85-87.
|
吴文侃. 再论我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J]. 外国教育动态, 1991(1) : 11-14, 10.
|
顾明远. 中国比较教育的名和实[J]. 外国教育资料, 1991(1) : 1-4.
|
于尔根· 施瑞尔(Jurgen Schriewer). 比较教育中的话语形成[M]. 郑砚秋,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序言.
|
薛理银. 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15.
|
王长纯. "和"的哲学与比较教育: 兼论西方中心在比较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终结[J]. 外国教育研究, 1998(6): 6-10, 39.
|
刘卫东. 中国比较教育危机之我见[J]. 比较教育研究, 1995(3) : 32-36.
|
梁忠义.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走向[J]. 外国教育研究, 1996(1) : 1-2.
|
吴文侃. 再论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4) : 3-5.
|
项贤明. 教育: 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2) : 32-41. doi: 10.3969/j.issn.1002-0209.2001.02.005
|
方彤, 欧阳光华, 向蓓莉. 建设有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的探索者———杨汉清教授比较教育学术思想述要[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12) : 9-15. doi: 10.3969/j.issn.1672-4038.2007.12.003
|
陈伟. 论王承绪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J]. 比较教育研究, 2010(9) : 21-25.
|
李文英等. 比较教育学家思想研究[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
于颖, 曲恒昌. 顾明远比较教育思想初探[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3(3) : 138-154.
|
张德伟, 陈立刚. 梁忠义教授的比较教育思想初探[J]. 外国教育研究, 2015(11) : 3-20.
|
杨宇, 张德伟.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 的提倡[J]. 外国教育研究, 2018(6) : 3-28.
|
冯增俊, 周红莉, 张运红. 走向大国下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历史使命[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 92-96. doi: 10.3969/j.issn.1671-1254.2011.05.016
|
冯增俊, 陈岚. 中国比较教育学的第三次学科转型探析[J]. 比较教育研究, 2015(9) : 11-15.
|
王长纯. 和而不同: 比较教育的跨文化对话[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100.
|
苗学杰. 规避学科话语体系偏向的阻抗分析———基于中国比较教育学者的努力[J]. 外国教育研究, 2008(11) : 11-15.
|
张德伟, 王喜娟, 卫沈丽. "区域研究"与中国比较教育学的新发展[J]. 比较教育研究, 2009(12) : 24-29.
|
陈时见, 王远. 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及未来走向[J]. 教育研究, 2019(1) : 55-65.
|
侯怀银, 李旭. 20世纪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本土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2) : 53-60.
|
田小红. 知识的境遇: 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学术生态[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
刘宝存. 大变革时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使命与发展道路选择[J]. 比较教育研究, 2014(2) : 1-6, 94.
|
生兆欣. 比较教育方法论: 中国学者倡导的观点[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1) : 62-66.
|
王长纯. 和而不同: 比较教育的哲学沉思[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引论.
|
王长纯, 宁虹, 丁邦平. 研究主体和接受主体的"知行合一"———比较教育理论建设跨文化的哲学对话[J]. 教育研究, 2002(6) : 24-29.
|
王长纯. 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比较教育的理论建设[J]. 教育研究, 2000(2) : 17-22.
|
王红云. 我国比较教育理论的本土原创———基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比较教育理论探索[J]. 外国教育研究, 2008(1) : 7-10.
|
薛理银. 当前比较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J]. 比较教育研究, 1993(1) : 34-38.
|
姚琳, 彭泽平. 比较教育学的发展路径与比较教育学者的职业选择[J]. 比较教育研究, 2013(4) : 17-21.
|
顾明远, 丁瑞常.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时代比较教育: 应变与坚守[J]. 比较教育学报, 2020(1) : 3-9.
|
皮埃尔· 布迪厄,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M]. 李猛, 李康, 译; 邓正来, 校.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133.
|
褚远辉. 比较教育价值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