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颖. VR+教育——可视化学习的未来[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69.
BURDEA G, COIFFET P.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second edition[M]. New York: JohnWiley & Sons, 2003: 3-4.
李泽厚. 美的历程[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50.
陈建翔. 有一种美, 叫教育: 教育美学思想录[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2: 3.
杨斌. 教育美学十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导言.
李吉林. 情境教育——一个主旋律的三部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40.
李斯特威尔. 近代美学史述评[M]. 蒋孔阳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53.
陈军. 共情神经科学——探索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的生物学基础[J]. 学习与探索, 2019(7): 139-147.
西恩·贝洛克. 具身认知: 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M]. 李盼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30.
理查德·舒斯特曼. 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 程相占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陈泉. VR虚拟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24): 84-85.
周茂君, 闫泽茹. VR营销: 现状、问题与对策[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 58-65.
朱立元. 美学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 42.
杜颖. VR+教育——可视化学习的未来[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70.
高义栋, 闫秀敏, 李欣. 沉浸式虚拟现实场馆的设计与实现——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红色VR展馆开发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12): 73-78.
黄欣荣, 潘欧文. 思政课VR实践面临的问题反思[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0(5): 110-114.
于丽丽. 新媒体视阈下基于VR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20.
吴慧剑.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游戏结合的发展前景[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20): 121.
李怀骥. 虚拟现实艺术: 形而上的终极再创造[J]. 今日美术. 2009(4).
李吉林. 40年情境教育创新之路带来的6个甜果子[J]. 人民教育, 2018(24): 23-29.
郑刚. 关于建立教育美学的构想[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7(2): 28-31.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7: 7.
王辞晓, 李贺, 尚俊杰. 基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教育游戏应用及发展前景[J]. 中国电化教育, 2017(8): 99-107.
钟正, 陈卫东. 基于VR技术的体验式学习环境设计策略与案例实现[J]. 中国电化教育, 2018(02): 51-58.
赵伶俐. 审美化教学论[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5): 108-114.
郭艳芳. 情境的二重性与中介作用——探讨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境教学路径[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126-131.
ROBERT G, BERNS, PATRICIA M, Erikeson, Contex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eparing student for the new economy[J]. The highlight zone: research & work, 2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