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清. 无根基时代的精神状况: 罗蒂哲学思想研究[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284.
|
马莉, 洪晓楠. 罗蒂"泛文学文化"视域下科学与人文的共融[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5(1): 108-112.
|
黄家光. 论罗蒂文学文化与因果实在论的困境[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8(3): 41-45.
|
安佰鸿. 理查德·罗蒂的文学文化[J]. 东岳论丛, 2009(2): 91-94.
|
安佰鸿. 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09.
|
汤拥华. 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伦理?——回看罗蒂与艾柯、卡勒有关阐释限度的论争[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9(3): 13-23.
|
郭玉生. 罗蒂后哲学文化观中的文学与道德[J]. 东方论坛, 2020(1): 49-63.
|
黄泰轲. 罗蒂人类团结思想探析[J]. 伦理学研究, 2020(6): 49-56.
|
黄家光. 论罗蒂的"文学文化"观: 从斯诺问题的视角看[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
季婧. 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文化观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
李晓林. 论理查德·罗蒂"想象力"概念[J]. 文艺理论研究, 2018(5): 176-181.
|
王鹤岩. 罗蒂哲学思想研究述评[J]. 理论探讨, 2007(1): 67-69.
|
郝二涛. 近四十年罗蒂伦理思想的美学维度学术史研究[J]. 武陵学刊, 2020(2): 105-111.
|
罗蒂. 哲学和自然之镜[M]. 李幼蒸,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336.
|
罗蒂. 哲学、文学和政治[M]. 黄宗英, 等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罗蒂. 偶然、反讽与团结[M]. 徐文瑞,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
RORTY R. Contingency, irony, and solidarit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1.
|
罗蒂. 后哲学文化[M]. 黄勇,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柏拉图.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 朱光潜,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45.
|
康德. 判断力批判: 上卷[M]. 宗白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 161.
|
RORTY R. Achieving our country: leftist thought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38.
|
王岳川. 艺术本体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122.
|
RORTY R. Philosophy as cultural politics: volume 4: Philosophical paper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92.
|
时胜勋. 中国文论话语创新: 从话语体裁到知识生态[J]. 文艺争鸣, 2020(7): 121-129.
|
李立. "文学文化"与伦理的审美生活建构——理查德·罗蒂伦理学思想的美学向度[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 96-100.
|
钭利珍, 傅丽红, 张国清. 共情和包容——罗蒂团结思想诠释与批评[J]. 浙江社会科学, 2019(6): 101-107.
|
张国清. 论人类团结与命运共同体[J]. 浙江学刊, 2020(1): 29-47.
|
韩云波. 论中国共产党百年英雄文化[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1-14.
|
万俊人. 美丽中国的哲学智慧与行动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5): 5-11.
|
王岳川. 生态文化美学重构简单生活方式[J]. 金融博览, 2021(3): 1.
|
时胜勋. 国际化与本土化: 全球化时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景观[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20: 171.
|
王岳川. 文化身份自信与文化输出的紧迫性[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5): 95-99.
|
万俊人. 核心价值作为中华现代文明的精神标识[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6):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