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英. 新中国成立后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变化的历史研究(1949-2000年)[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11): 81-87.
|
吴小鸥, 雷熙. 新中国语文教科书60年之演进[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2): 10-14. doi: 10.3969/j.issn.1671-6124.2011.02.002
|
李水平. 新中国教科书制度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1.
|
靳玉乐, 王牧华. 新中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五十年[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6): 123-128.
|
亨利·A. 吉鲁.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迈向批判教育学[M]. 朱红文,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4.
|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语文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
课程教材研究所. 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2000研究丛书: 中学语文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48, 266.
|
余文森, 刘家访.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评析[J]. 教师教育学报, 2015(6): 54-7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14, 18.
|
乔斯·B·阿什福德, 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 凯西·L·洛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M]. 2版. 王宏亮, 李艳红, 林虹,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02.
|
温儒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 3-11.
|
乔晖. 从练习活动编制走向学习活动设计——语文教科书的价值转型[J]. 全球教育展望, 2012(2): 92-96.
|
樊浩. 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4): 27-42, 204-205.
|
安德森L W, 克拉斯沃尔D R, 艾雷辛P W, 等.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 修订版. 皮连生, 主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3.
|
陈向阳, 戴吉. 初中生元认知阅读策略训练效应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2007(5): 1099-1103.
|
陆璟. 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05.
|
朱绍禹, 庄文中. 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 本国语文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31.
|
NRC. Taking science to school: learning and teaching science in grades K-8[M]. Washington: The National Academic Press, 2007: 213.
|
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英汉对照版. 罗康, 张阅,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96.
|
郑东辉. 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状况: 来自Z省的报告[J]. 全球教育展望, 2010(2): 31-36, 42.
|
BARBARA E, VIRGINIA J A. 等级评分-学习和评价的有效工具[M].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63, 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