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军, 夏庆利, 王庆.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4): 862-864.
彭金山. 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J]. 西北民族研究, 2011(1): 145-150.
康涌泉. 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机制及模式[J]. 中州学刊, 2013(11): 39-43.
闵庆文, 孙业红.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 资源科学, 2009, 31(6): 914-918.
张博, 程圩.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人文地理, 2008, 23(1): 74-79.
贺学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2): 103-109.
包玉山.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 碰撞·结果·反思——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的意义[J]. 社会科学战线, 2007(4): 241-246.
乔晓光. 关于农耕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0(4): 83-86.
郭焕成, 吕明伟.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经济地理, 2008(4): 640-645.
韩宗伟.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2): 97-104.
孙业红, 闵庆文, 成升魁, 等. 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究[J]. 旅游学刊, 2010, 25(10): 57-62.
苏莹莹, 孙业红, 闵庆文, 等.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地村落旅游经营模式探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5): 195-201.
杨晓霞, 史珊, 向旭. 基于A'WOT战略模型的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为例[J]. 经济管理, 2016, 38(3): 135-144.
RAMOS NOGUEIRA A G. The Registration of Cordel Literature as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the Popular Culture Preservation Policies in Brazil[J]. Anos, 2018, 90(25): 181 - 212.
WULF C. Performativity and Dynam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eukelaer D C, Pyykkönen M, Singh J P. Globalization,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5: 132-146.
CALLE I M. Indigenous Peop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mons as Their Identity[J]. Cuhso (Temuco), 2020, 30(2): 149-159.
刘魁立.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河南社会科学, 2007, 15(1): 25-34.
李华成.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之完善[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81-85.
祁庆富.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 西北民族研究, 2006(3): 114-123.
黄永林, 谈国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51(2): 49-55.
宋俊华.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 文化遗产, 2015(2): 1-8+157.
赵悦, 石美玉.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 旅游学刊, 2013, 28(9): 84-93.
张希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J]. 人民论坛, 2016(11): 80-82.
程乾, 凌素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3, 33(10): 1166-1172.
徐柏翠, 潘竟虎.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8, 38(5): 188-196.
吴清, 李细归, 张明. 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J]. 经济地理, 2015, 35(6): 175-183.
袁少雄, 陈波.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J]. 热带地理, 2012, 32(1): 94-97.
李蕊蕊, 赵伟, 陈静.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特征[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6): 97-102.
江娟丽, 杨庆媛, 张忠训, 等.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J]. 经济地理, 2019, 39(6): 205-213.
马冬雪, 江芸, 朱明勇. 基于GIS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J]. 体育科学, 2015, 35(6): 19-24.
向文, 蔡际洲. 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J]. 艺术百家, 2019, 35(1): 172-177.
翟风俭. 我国的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N]. 中国民族报, 2020-04-21(8).
王燕妮. 中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5(2): 115-120.
GETIS A, ORD J K.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J].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2, 24(3): 189-206.
张佳运, 高敏华. 新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地域分区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16, 39(5): 1128-1134.
王清, 唐广东, 马慧强, 等.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探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10): 185-193.
谢志华, 吴必虎. 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6): 748-753.
樊昊, 杨晓霞, 白洋. 我国石窟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7(12): 98-103.
李子贤, 胡立耘. 西南少数民族的稻作文化与稻作神话[J]. 楚雄师专学报, 2000, 15(1): 65-76.
杨黎, 周定生, 郑桂云, 等. 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禾[J]. 贵州农业科学, 2008(4):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