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祥, 徐雅倩. 技术自主性与国家形塑 国家与技术治理关系研究的政治脉络及其想象[J]. 社会, 2020(5): 137-168.
李秀霞. 学术评价研究的新视角[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9(4): 18.
周作宇. 论教育评价的治理功能及其自反性立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8): 1-19.
《社会科学》编辑部. 学问不能去幻化, 但要去功利化[J]. 社会科学, 2021(8): 卷首语.
STENSAKER B R. Outcomes of quality assurance: a discussion of knowledge, methodology and validity[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8(1): 3-13.
李立国, 赵阔. 超越"五唯"的学术评价制度: 从后果逻辑到正当性逻辑[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6): 4-7. doi: 10.3969/j.issn.1671-6124.2020.06.002
WILSON L. The academic ma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2: 219.
凌斌. 学术评价机制与大学的两个世界[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2): 172-181.
MARGINSON S.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strategies of Asia-pacific research universities[G]//LIU N C, WANG Q, CHENG Y, eds. Paths to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lessons from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Boston: Sense Publishers, 2011: 3-27.
王长征, 彭小兵. 技术治理与制度道德[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6): 35-36.
袁同成. 我国学术评价制度的变迁逻辑考察: 基于学术场域与权力场域互构的视角[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5): 112-117.
董云川. 高等教育普及化语境下的评价反思[J]. 江苏高教, 2021(4): 1-5.
朱剑. "三大核心": 拿什么来取而代之?——学术评价的困境[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 5-25.
周光礼. 以评价改革为抓手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EB/OL]. (2021-07-12)[2021-08-09]. http://erc.ruc.edu.cn/xwdt/yjdt/7c42be470ed447ddbed365e2195e3547.htm.
朱少强, 张洋. 也谈学术评价的公正评价机制[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9(5): 60-68.
凌斌. 学术评价机制与大学的两个世界[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2): 172-181.
李立国, 张海生. 高等教育项目治理与学术治理的张力空间——兼论教育评价改革如何促进项目制改革[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5): 135-145.
马陆亭, 王小梅, 刘复兴, 等.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笔谈)[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11): 1-6.
罗燕. "五唯"学术评价的制度分析——兼论反"五唯"后我国学术评价的制度取向[J]. 复旦教育论坛, 2020(3): 12-17. doi: 10.3969/j.issn.1672-0059.2020.03.004
CHOU C P, CHIU Y J, LIN H F. The impact of SSCI and SCI on Taiwan's academy an outcry for fair play[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013(1): 23-31.
中生. 好论文都出国了![J]. 编辑学报, 2021(4): 421.
王建华. 教育计划、量化评估与一流大学[J]. 江苏高教, 2021(3): 1-8.
仲伟民.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几个问题——从学术评价的实质性标准谈起[J]. 学术界, 2014(7): 41-52. doi: 10.3969/j.issn.1002-1698.2014.07.010
朱剑. 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热潮的冷思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126-137.
彭勃. 技术治理的限度及其转型: 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 社会科学, 2020(5): 3-12.
李海龙. 知识制度化进程中的大学[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2): 17-24.
王英杰. 重构学术共同体: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治理制度和组织文化[J]. 比较教育研究, 2021(5): 3-12. doi: 10.3969/j.issn.1003-7667.2021.05.001
沃尔特·鲍威尔, 等. 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M]. 姚伟,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06.
梁玉成, 政光景. 打破技术治理悖论——从"默顿系统"迈向"牛顿系统"的技术治理转型[J]. 社会发展研究, 2020(1): 4-22.
詹姆斯·C·斯科特. 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 王晓毅,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导言). 2012: 2.
苏永建. 体制化的技术治理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J]. 高等教育研究, 2017(3): 10-17.
梅勇, 熊进. 政府"治理术"与学术"商品化"——威廉·克拉克论德国现代大学学术体制的建构及启示[J]. 高教探索, 2021(1): 123-128. doi: 10.3969/j.issn.1673-9760.2021.01.018
彭亚平. 技术治理的悖论: 一项民意调查的政治过程及其结果[J]. 社会, 2018(3): 46-78.
刘永谋. 技术治理、反治理与再治理: 以智能治理为例[J]. 云南社会科学, 2019(2): 29-34.
覃红霞, 张瑞菁. SSCI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之反思[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3): 6-12.
项飚. 为承认而挣扎: 社会科学研究发表的现状和未来[J]. 澳门理工学报, 2021(4): 113-119.
MARGINSON S. The public private divide in higher education a global revision[J]. Higher education, 2007(3): 307-333.
崔保师, 邓友超, 万作芳, 等. 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J]. 教育研究, 2020(8): 4-17.
季卫东. 重新认识国际化时代的大学评估[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5): 73-78.
於兴中. 有效学术评价的前提: 自然与人为[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5): 79-81.
CHRISTENSEN T, LæREID P. New public management-undermining political control[G]//CHRISTENSEN T, LæREID P, eds.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as and practice. Aldershot: Ashgat, 2002: 24.
马卫红, 耿旭. 技术治理对现代国家治理基础的解构[J]. 探索与争鸣, 2019(6): 68-75.
付建军.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发生机制与内在张力——兼论社会治理创新的技术治理逻辑[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8(6): 181-190.
索传军. 论学术评价的价值尺度——兼谈"唯论文"问题的根源[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1(1): 12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