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岩. 新工科: 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6): 1-3.
|
吴爱华, 杨秋波, 郝杰. 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1): 1-7, 61.
|
吴爱华, 侯永峰, 杨秋波, 等.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1): 1-9.
|
林健.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4): 1-10, 54.
|
王怡倩.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D]. 天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6.
|
林健.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1): 32-45.
|
林健, 彭林, Brent Jesiek. 普渡大学本科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及对新工科建设的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1): 15-26.
|
林健. 深入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组织和实施[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5): 18-31.
|
林健. 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S2): 40-43.
|
林健. 新工科建设: 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 7-14.
|
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 38(2): 26-35.
|
林健, 胡德鑫. 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基于美、英、德、法四国的范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2): 96-110.
|
陆国栋, 李拓宇. 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 20-26.
|
陆国栋.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5): 38-41.
|
蒋宗礼, 姜守旭. 发挥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新工科建设的推动作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 41-45.
|
武春岭, 单光庆. 从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我国信息安全人才培养[J]. 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 2005(3): 59-63.
|
武春岭, 童世华, 何欢等. 高职"产学制、项目制、导师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7): 58-61.
|
武春岭. 十年铸剑砺风雨今朝绽放尽锋芒——"重电"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成果奖背后的改革[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31): 26-29.
|
龚小勇, 武春岭, 唐继勇等.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双平台、双核心、双情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29): 5-10+33.
|
武春岭, 龚小勇, 唐继勇等.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双平台、双核心、双情境"三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08): 94-96.
|
武春岭, 李贺华, 鲁先志. 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36): 80-82.
|
李贺华, 武春岭, 龚小勇等.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信息安全专业教材开发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4(2): 82-84.
|
黄瀚玉, 刘邵鑫, 曾绍伦.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 教育与职业, 2018(11): 1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