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YERABEND P. Against method[M]. London, New York: Verso, 1993.
陈炎. 创新与跨越: 美学研究的三种路径[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6): 170-185.
高建平. 新感性与美学的转型[J]. 社会科学战线, 2015(8): 131-138.
郭勇健. 论美学的文化哲学转向[J]. 上海文化, 2016(8): 5-15.
何明, 吴晓. 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 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 134-138.
曹顺庆, 刘衍群. 比较诗学新路径: 西方文论的中国元素[J]. 浙江社会科学, 2019(1): 127-131.
张法. 欧亚草原的美感类型——理解人类美感整体的重要一环[J]. 人文杂志, 2021(10): 63-76. doi: 10.3969/j.issn.0447-662X.2021.10.007
张法. 审美类型的中西印比较及其意义[J]. 求是学刊, 2022, 49(03): 153-160.
彭修银, 姚羿. 中日古代艺术中的"空观"与"空寂"[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2): 63-72.
代迅. 美学何去?门罗的跨文明比较美学之路[J]. 学术月刊, 2018(4): 108-117.
代迅. 发现东方: 西方学界的东方美学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14(4): 135-143.
代迅. 西方理论与中国文本: 费瑟斯通和李渔美学思想比较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 110-116.
代迅. 身体美学: 为何与何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 70-77.
潘立勇, 刘强强. 从现代人生论美学到当代生活美学——生活美学的历史脉络与现代渊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 16-25.
王晓华. 从实践美学到身体美学: 一个内生路径[J]. 文艺争鸣, 2021(9): 80-85.
曾繁仁. 跨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中国"生生"美学[J]. 东岳论丛, 2020(1): 98-108.
曾繁仁. 我国自然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兼答李泽厚有关生态美学是"无人美学"的批评[J]. 文学评论, 2020(3): 26-33.
陈望衡. "生态文明美学"初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1): 11-19.
陈望衡. 新时代的美学——生态文明美学[J]. 湖南社会科学, 2022(3): 1-8.
程相占. 从生态美学角度反思伯林特对康德美学的批判[J]. 文艺争鸣, 2019(3): 114-120.
程相占. 西方自然美学当代转型的内在逻辑——兼论自然美学、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区别[J]. 天津社会科学, 2021(5): 174-184.
周扬文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315-316.
日丹诺夫. 论文学与艺术[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涂纪亮. 现代世界哲学[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 107.
波斯彼洛夫. 论美和艺术[M]. 刘宾雁,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17.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上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7.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下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黑格尔. 美学: 第3卷下册[M]. 朱光潜,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337.
李醒尘. 西方美学史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367.
黄会林, 等. 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25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吴娱玉. 德勒兹对黑格尔美学的挑战——德国古典美学与后现代思潮交锋中的中国美学[J]. 中国比较文学, 2021(4): 56-68.
朱立元. 宏伟辉煌的美学大厦: 黑格尔《美学》导引[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李醒尘, 李世涛. 中国第一部美学教材《美学概论》的编写与出版[J]. 河北学刊, 2010(5): 254-258.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 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 洪汉鼎,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9.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册[G].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23.
周扬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王朝闻. 美学概论[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HEGEL W F.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 Vol. I[M]. KNOX T M, tra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黑格尔. 美学: 第1卷[M]. 朱光潜,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DANTO A C.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钱锺书. 谈艺录[M]. 补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382.
钱锺书. 七缀集[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121.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 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3): 120-124.
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 文艺理论译丛: 第二期[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63.
李泽厚. 美学四讲[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87.
蒋孔阳. 德国古典美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250.
黑格尔. 美学: 第3卷上册[M]. 朱光潜,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140-146.
康德. 判断力批判: 上卷[M]. 宗白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 148-149.
蔡仪. 美学原理[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68.
蔡仪. 美学论著初编: 上册[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