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
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
荀子[M]. 方勇, 李波, 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
杨天宇. 礼记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汪受宽. 孝经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VIRÁG C. The emotions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唐君毅.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07.
|
温海明. 儒家实意伦理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蒙培元. 情感与理性[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余治平. 性情形而上学: 儒学哲学的特有门径[J]. 哲学研究, 2003(8): 73-79.
|
欧阳桢人. 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
马育良. 中国性情论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
李景林. 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
安乐哲. 和而不同: 中西哲学的会通[M]. 温海明, 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安乐哲. 儒家角色伦理学: 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M]. 孟巍隆, 译.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7: 139.
|
AMES R T. Human becomings: theorizing persons for Confucian role ethic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21: 359-400.
|
安乐哲. 自我的圆成: 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M]. 彭国翔, 编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 311.
|
米德. 心灵、自我与社会[M]. 赵月瑟,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122.
|
安乐哲, 罗斯文. 《论语》的"孝": 儒家角色伦理与代际传递之动力[J]. 陈丛兰, 敬晓庆, 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5): 49-59.
|
张祥龙.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张祥龙. 家与孝: 从中西间视野看[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孙向晨. 论家: 个体与亲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朱刚. "亲亲"何以"为大"?——对"仁者, 人也, 亲亲为大"的一种现象学—生存论的阐释[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 105-114.
|
翟学伟. 伦: 中国人之思想与社会的共同基础[J]. 社会, 2016(5): 1-35.
|
贺麟. 五伦观念的新检讨[M]//文化与人生.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翟学伟. "亲亲相隐"的再认识——关系向度理论的解释[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9(1): 50-59. doi: 10.3969/j.issn.1009-8860.2019.01.008
|
周飞舟. 慈孝一体: 论差序格局的"核心层"[J]. 学海, 2019(2): 11-20. doi: 10.3969/j.issn.1001-9790.2019.02.003
|
翟学伟. "孝"之道的社会学探索[J]. 社会, 2019(5): 127-161.
|
周飞舟. 一本与一体: 中国社会理论的基础[J]. 社会, 2021(4): 1-29.
|
麦考马克, 布莱尔. 孝道国家[G]//黄敬凯, 译. 跨文化对话.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287-310.
|
翟学伟. 儒家的社会理论建构——对偶生成理论及其命题[J]. 社会学研究, 2020(1): 56-79.
|
林安梧. 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8.
|
许烺光. 祖荫下: 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M]. 王芃, 徐隆德, 译. 台北: 南天书局, 2001.
|
李泽厚. 论语今读[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周瑾. 儒家孝爱观的生命意蕴[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2): 68-83.
|
刘悦笛. "情性"、"情实"和"情感"——中国儒家"情本哲学"的基本面向[J]. 社会科学家, 2018(2): 12-21. doi: 10.3969/j.issn.1002-3240.2018.02.002
|
PINES Y. Foundations of Confucian thought: intellectual life in the Chunqiu Period, 722-453 B.C.E. [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
费孝通. 生育制度[M]//费孝通文集: 第4卷. 北京: 群言出版社, 1999.
|
ZHOU Y-Q. Festivals, feast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ancient China and Greec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
杨天才, 张善文. 周易[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571.
|
林存光. 仁学实践论浅说——儒家仁学思想的历史发生、推扩开展及其实践论反思[J]. 孔子研究, 2016(6): 16-28.
|
CHONG K-C. The practice of Jen[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99(3): 298-316.
|
梁启超. 儒家哲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143.
|
余治平. 忠恕而仁: 儒家尽己推己、将心比心的态度、观念与实践[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68.
|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80.
|
钱穆.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24.
|
史华罗. 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 对明清文献的跨学科文本研究[M]. 林舒俐, 谢琰, 孟琢,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146-159.
|
MARKS J. Emotion East and West: introduction to a comparative philosophy[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91(1): 1-30.
|
SOLOMON R C. Some notes on emotion, "East and West"[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95(2): 171-202.
|
陈来. 仁学本体论[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11.
|
魏冰娥. "成于乐"何以可能?——论儒家乐教的成人根据[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61-70.
|
杨开道. 中国乡约制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
胡骄键. 乡约的契约伦理色彩及其产生、变异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 36-45.
|
梁涛. 郭店竹简"身心"字与孔子仁学[J]. 哲学研究, 2005(5): 4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