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功, 李晓玲, 黄杰, 等. 三峡水库秭归段消落带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22, 42(2): 688-699.
董智, 李留彬, 向国伟, 等. 三峡库区忠县消落带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4(7): 2-13.
郭柯, 刘长成, 董鸣. 我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生态适应性与石漠化治理[J].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0): 991-999.
李俊清. 森林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赵园园, 王海洋. 重庆市园林树木生长特征及其对生境响应[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11): 7-18.
李阳兵, 候建筠, 谢德体.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02, 22(3): 365-370. doi: 10.3969/j.issn.1000-0690.2002.03.019
曾馥平, 彭晚霞, 宋同清, 等.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22年后群落特征[J]. 生态学报, 2007, 27(12): 5110-5119.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7.12.020
文丽, 宋同清, 杜虎, 等. 中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驱动机制[J]. 生态学报, 2015, 35(17): 5822-5833.
汪啟容, 蒋勇军, 郝秀东, 等. 孢粉记录的重庆岩溶槽谷区700年来植被演替与喀斯特石漠化[J]. 生态学报, 2021, 41(9): 3634-3644.
张军以, 戴明宏, 王腊春, 等.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植物选择与生态适应性[J]. 地球与环境, 2015, 43(3): 269-278.
杨洪晓, 张金屯, 吴波, 等. 毛乌素沙地油蒿种群点格局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563-570. doi: 10.3321/j.issn:1005-264X.2006.04.004
陈晓德. 植物种群与群落结构动态量化分析方法研究[J]. 生态学报, 1998, 18(2): 214-217. doi: 10.3321/j.issn:1000-0933.1998.02.017
张金屯. 数量生态学[M].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ZHU J J, LI X F, LIU Z G, et 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Snow and Wind Induced Damage of a Montane Secondary Forest in Northeastern China[J]. Silva Fennica, 2006, 40(1): 37-51.
杨保林, 张文辉, 周建云. 秦岭北坡不同干扰条件下栓皮栎无性繁殖在其种群更新中的作用[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8(10): 26-29, 43.
韩美荣, 宋同清, 彭晚霞, 等.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矿物质的组成特征与作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3): 685-693.
张文辉, 王延平, 康永祥, 等. 太白红杉种群结构与环境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04, 24(1): 41-47.
杜虎, 曾馥平, 宋同清, 等. 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4): 282-291.
谢飞, 顾继光, 林彰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权的水库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海南省万宁水库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6): 1773-1779.
XU L, YU F H, VAN DRUNEN E, et al. Trampling, Defoliation and Physiological Integration Affect Growth, Morpholog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Root-Suckering Clonal Tree[J]. Annals of Botany, 2012, 109(5): 1001-1008. doi: 10.1093/aob/mcs006
张文辉, 许晓波, 周建云, 等. 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种群数量动态[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10): 1799-1804. doi: 10.3321/j.issn:1001-9332.2005.10.001
张文辉, 卢彦昌, 周建云, 等. 巴山北坡不同干扰条件下栓皮栎种群结构与动态[J]. 林业科学, 2008, 44(7): 11-16.
陈国科, 彭华. 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毒药树种群数量特征的比较[J].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3): 426-431. doi: 10.3321/j.issn:1005-264X.2006.03.008
张炜平, 潘莎, 贾昕, 等. 植物间正相互作用对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基于个体模型的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6): 571-582.
许传阳, 陈志超, 郝成元, 等. 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区白云山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3): 371-376. doi: 10.3969/j.issn.1674-5906.2014.03.002
盛茂银, 熊康宁, 崔高仰, 等.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J]. 生态学报, 2015, 35(2): 434-448.
张文玲, 陈凌. 三峡库区消落带观赏草植物适生研究及对土壤氮磷的富集特征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6(10): 45-50.
娄安如. 天山中段山地植被的生态梯度分析及环境解释[J]. 植物生态学报, 1998, 22(4): 364-372.
任学敏, 杨改河, 朱雅, 等. 环境因子对太白山高山植被物种组成和丰富度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4, 34(23): 6993-7003.
姜培坤, 徐秋芳, 周国模, 等. 石灰岩荒山造林后土壤养分与活性碳含量的变化[J]. 林业科学, 2007: 43(S1): 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