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冬萍, 蒋利玲, 曾从盛, 等.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3, 33(18): 5484-5492.
|
罗由林, 李启权, 王昌全, 等. 川中丘陵县域土壤碳氮比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 177-185.
|
赵彤, 闫浩, 蒋跃利, 等. 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3, 33(18): 5615-5622.
|
邓利梅, 陆传豪, 刘刚才. 川中丘陵区耕地撂荒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3): 36-44.
|
侯建伟, 邢存芳, 邓晓梅, 等. 花椒园土壤养分质量比特征对秸秆生物质炭类型与施用量的响应[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6(2): 80-85.
|
张巧颖, 陈志强, 陈志彪, 等. 长汀县红壤侵蚀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0(5): 699-702.
|
程滨, 赵永军, 张文广, 等.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0, 30(6): 1628-1637.
|
刘兴诏, 周国逸, 张德强, 等. 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中N、P的化学计量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1): 64-71.
|
贺金生, 韩兴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 探索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统一化理论[J].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1): 2-6.
|
高君亮, 罗凤敏, 高永, 等. 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生态学报, 2019, 39(15): 5594-5602.
|
廖晓勇, 陈治谏, 刘邵权, 等.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1): 159-161.
|
吴东, 黄志霖, 肖文发, 等. 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17(1): 33-37, 68.
|
刘勇, 王玉杰, 王红霞, 等. 长江三峡库区6种退耕还林模式涵养水源与保育土壤效益及其价值估算[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4, 12(6): 50-58.
|
吴东, 黄志霖, 肖文发, 等. 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土壤养分流失控制[J]. 环境科学, 2015, 36(10): 3825-3831.
|
张晓艳, 李琴书.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 25(5): 12-17.
|
杨剑虹, 王成林, 代亨林. 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M].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8.
|
罗由林, 李启权, 王昌全, 等. 近30年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J]. 土壤, 2016, 48(4): 726-733.
|
孔涛, 张德胜, 寇涌苹, 等. 浑河上游典型植被河岸带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分布特征[J]. 土壤, 2014, 46(5): 793-798.
|
段亚锋, 王克林, 冯达, 等. 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8, 38(5): 1560-1568.
|
杜映妮, 李天阳, 何丙辉, 等. 长期施肥和耕作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C、N、P和K化学计量特征[J]. 环境科学, 2020, 41(1): 394-402.
|
LIU Y, JIANG M, LU X G, et al.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s of Wetland Soils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 Factors in Northeast China[J]. Wetlands, 2017, 37(1): 153-161.
|
朱秋莲, 邢肖毅, 张宏,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生态学报, 2013, 33(15): 4674-4682.
|
任嘉欣, 刘京, 陈轩敬, 等. 长期施肥紫色土有效磷变化及其对稻麦轮作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1): 4601-4610.
|
邱亚群. 湖南典型土壤磷的吸附解吸机制及磷流失控制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
王维奇, 曾从盛, 钟春棋, 等. 人类干扰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0, 31(10): 2411-2416.
|
郭太龙, 谢金波, 孔朝晖, 等. 华南典型侵蚀区土壤有机碳流失机制模拟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8): 1266-1273.
|
LI T Y, WANG C Y, HE B H, et al. Soil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Stoichiometry under Different Tree-Cropping Systems in a Purple Hillslope in Southwestern China[J]. Archives of Agronomy and Soil Science, 2019, 65(6): 741-754.
|
TIAN H Q, CHEN G S, ZHANG C, et al. Pattern and Variation of C∶N∶P Ratios in China's Soils: a Synthe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J]. Biogeochemistry, 2010, 98(1-3): 139-151.
|
CLEVELAND C C, LIPTZIN D. C∶N∶P Stoichiometry in Soil: Is there a "Redfield Ratio" for the Microbial Biomass?[J]. Biogeochemistry, 2007, 85(3): 235-252.
|
刘琳. 黄土坡面有机碳迁移流失机制及模拟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8.
|
张晗, 欧阳真程, 赵小敏. 不同利用方式对江西省农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 39(3): 939-951.
|
姚云. 不同坡长条件下扰动地表对紫色土坡面土壤可蚀性的影响[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4.
|
娄翼来, 关连珠, 王玲莉, 等. 不同植烟年限土壤pH和酶活性的变化[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13(3): 531-534.
|
丁小慧, 罗淑政, 刘金巍, 等. 呼伦贝尔草地植物群落与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沿经度梯度变化[J]. 生态学报, 2012, 32(11): 3467-3476.
|
陈四清, 崔骁勇, 周广胜, 等.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研究[J]. 植物学报, 1999, 41(6): 645-650.
|
张树兰, 杨学云, 吕殿青, 等. 温度、水分及不同氮源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2, 22(12): 2147-2153.
|
周才平, 欧阳华. 温度和湿度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2): 204-209.
|
宋佳龄, 盛浩, 周萍, 等. 亚热带稻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环境科学, 2020, 41(1): 403-411.
|
欧阳林梅, 曾冬萍, 闵庆文, 等. 鼓山茶园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4, 28(2): 297-301, 312.
|
闫光第, 庞秀萍. 腐植酸盐类对土壤磷固定的抑制[J].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1(1): 27-36.
|
苏玲, 章永松, 林咸永. 干湿交替过程中水稻土铁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变化[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1, 7(4): 410-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