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英. 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本分析及建议[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5): 56-61.
王素月, 罗生全, 赵正. 教师道德的多层次发展逻辑及其结构模型[J]. 教育研究, 2019(10): 143-152. doi: 10.3969/j.issn.1674-5582.2019.10.050
杨绪辉, 沈书生. 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关系的新释——基于技术现象学"人性结构"的视角[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5): 12-17.
高湘泽. 一种可能作为比较纯正的规范伦理的原义"责任伦理"纲要[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 60.
何齐宗. 审美人格教育新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3-56.
余胜泉. 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 开放教育研究, 2018(1): 16-28.
人工智能教育前景广阔, 未来教育将有巨大变革[EB/OL]. (2019-01-23)[2021-05-29]. https://www.sohu.com/a/290883373_120062202.
宋灵青, 许林. "AI"时代未来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8(7): 73-80.
人工智能给未来教育带来深刻变革[EB/OL]. (2018-01-06)[2022-06-01]. http://m.sohu.com/a/215075264_99906238.
张优良, 尚俊杰.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再造[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4): 39-45.
梁娜. 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 现代教育科学, 2020(1): 95-99.
李栋.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特质的新定位[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9): 87-95.
胡萨. 哲学之思与为师之道——培养有理论自觉意识的教师[J]. 教育学报, 2017(2): 41-45, 84.
叶澜, 王枬. 教师发展: 在成己成人中创造教育新世界——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3): 1-11.
李琰, 易连云. 从"道德榜样"到"道德能动者"——教师道德形象的当代变迁[J]. 教育发展研究, 2014(10): 75-80.
什么是真正的个性化学习?靠技术实现的个性化学习可靠么?[EB/OL]. (2018-05-17)[2022-06-02].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0680569041586901&wfr=spider&for=pc.
人工智能时代生命的演进[EB/OL]. (2018-11-12)[2022-06-03]. http://www.sohu.com/a/274679830_819016.
李子运. 高校教师发展视阈下"互联网+"教育的六大特征[J]. 中国电化教育, 2017(1): 45-49.
王超, 田小红.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身份: 挑战与建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2): 66-75.
邹顺康. 论道德行为的社会支持[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3): 20-23.
罗生全, 刘志慧. 论教师伦理发展的共同体逻辑[J]. 教育研究, 2015(7): 81-88.
徐晔. 从"人工智能教育"走向"教育人工智能"的路径探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8(12): 81-87.
李栋.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行动哲学"[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10): 12-18, 34.
刘盾, 刘健, 徐东波. 风险预测与忧患深思: 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冲击与变革——哲学与伦理的思考[J]. 高教探索, 2019(7):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