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建武. 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完整性、系统性与伦理性问题探讨[J]. 中小学管理, 2022(4): 10-13.
|
田夏彪.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价值定位及路向审思[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142-150.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4.013
|
郝志军. 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61-69.
|
朱德全, 熊晴. 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演进逻辑与重建理路[J]. 教师教育学报, 2020(6): 7-15.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6.002
|
顾建军, 管光海. 系统建设劳动课程落实劳动教育——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 基础教育课程, 2022(9): 65-71.
|
杨明全. 课程综合化实施的理论旨趣与实践路径[J]. 教育学报, 2018(6): 57-64. doi: 10.3969/j.issn.1008-8539.2018.06.012
|
徐长发. 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18(11): 12-17.
|
林克松, 胡瑶.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落地扎根[J]. 中国德育, 2022(9): 32-35.
|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 人民教育, 2017(9): 45-48.
|
约翰·杜威. 民主与教育[M]. 薛绚,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2: 179.
|
冯新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落实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优势[J]. 教育科学研究, 2021(2): 64-67.
|
宋岭, 张华. 时代挑战与未来路向: 劳动教育的当代诠释与实践[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2): 41-49.
|
柳夕浪. 全面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内涵[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9(4): 9-13.
|
檀传宝. 如何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之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6): 97-104.
|
章振乐. 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型——以富春七小新劳动教育探索为例[J]. 人民教育, 2019(22): 58-61.
|
张蕊. 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J]. 江苏教育, 2019(23): 50-52.
|
梁大伟, 茹亚辉.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根本遵循、目标导向与价值旨归[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6): 20-26.
|
李政涛, 文娟.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3): 7-16.
|
杨志成. 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课程文化建设[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8): 72-76.
|
郭元祥, 刘艳. 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4): 31-37.
|
巴登尼玛.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人的尊严[J]. 民族教育研究, 2019(3): 12-18.
|
童宏亮. 生命幸福: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终极旨归及其行动逻辑[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163-171.
|
郭元祥.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 教育研究, 2003(6): 33-37.
|
林克松, 熊晴.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逻辑框架与实施路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6): 46-52.
|
侯红梅, 顾建军. 我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意蕴与建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2): 4-11.
|
林克松, 熊晴. 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 逻辑、向度与机制[J]. 教育与职业, 2020(1): 28-33.
|
林凌. 学校情境中的劳动: 为何与何为?——凯兴斯泰纳及其《劳作学校要义》的贡献[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1): 98-106.
|
林克松, 熊晴. 走向跨界融合: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2): 57-63.
|
李栋. 教育理论的实践转化机制研究——基于教育主体"行动策略"生成的维度[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4): 61-72.
|
徐圣龙. 数字时代资本的底层逻辑: 算法剥夺及其矫正[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2(2): 88-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