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林. "对极性"与"相互性"的思想空间[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7(6): 97-101.
|
曹顺庆. 建构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J]. 当代文坛, 2018(6): 4-11.
|
王宁. 国际比较文学的新格局: 中国学者的贡献[J]. 学术月刊, 2022(4): 144-154.
|
杨慧林. 思想链条上的《骰子一掷》——萨特、布朗肖、德勒兹、巴丢解读马拉美的一个诗句[J]. 外国文学研究, 2022(4): 12-21.
|
杨乃乔. "文姬归汉"的个人历史与华夏民族的"离散精神原型"——兼论比较文学研究的视域、立场与可比性[J]. 学术月刊, 2011(8): 93-104.
|
王宁. 阐释的边界与经典的形成[J]. 学术界, 2015(9): 81-86. doi: 10.3969/j.issn.1002-1698.2015.09.006
|
张明. 重审"作者已死": 论作为"伴随文本"的作者与作品[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149-157.
|
纪建勋. 走向世界文学的国际比较文学中国学派[J]. 社会科学战线, 2020(7): 162-173.
|
彭青龙. 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交流互鉴[J]. 外国语文, 2022(6): 1-8.
|
黄怡婷. 论当代印度英语文学的本土化建设——兼谈民族文学文论的古今通变问题[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 242-252.
|
曹顺庆. 世界多元文明史实与西方中心文明观的破除[J]. 人民论坛, 2019(26): 42-44.
|
杨慧林. 作为方法的比较文学及其可能——以阿甘本的解经为例[J]. 浙江社会科学, 2019(1): 132-135.
|
杨乃乔. 比较文学的诉求: 全球文学史观与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J]. 学术月刊, 2015(3): 16-20.
|
张宏辉, 郑春兰. 论文化现代性与作为跨文化事件的"异"——兼论文化三个"我"之间的隐秘关系[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184-195.
|
安纳·杰弗森, 戴维·罗比, 等.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M]. 陈昭全, 樊锦鑫, 包华富, 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
陈鹏翔. 没有理由不提倡中国学派[J]. 中外文化与文论, 1996(1): 100-102.
|
李达三, 王晓路. 下世纪最佳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与"中国学派"[J]. 中外文化与文论, 1996(1): 99-100.
|
陈鹏翔. 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和步骤[G]//黄维樑, 曹顺庆.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李达三.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G]//黄维樑, 曹顺庆.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曹波. 近年国际"贝学"研究与译介发展态势——与洛伊丝·欧维贝克的对话[J]. 外国语文, 2021(4): 114-121.
|
曹顺庆. 跨文化比较诗学论稿[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梵第根. 比较文学论[M]. 戴望舒, 译.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
陈惇. 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M]//跨越与会通——比较文学外国文学论文选.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2: 2.
|
陈惇. 语言学"革命"与文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J]. 潍坊学院学报, 2003(3): 43-47.
|
马·法·基亚. 比较文学[M]. 颜保,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4.
|
韦勒克. 比较文学的危机[G]//干永昌, 廖鸿钧, 倪蕊琴. 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123.
|
弗朗西斯·约斯特. 比较文学导论[M]. 廖鸿钧, 等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
|
曹顺庆, 曾诣. 平行研究与阐释变异[J]. 中国比较文学, 2018(1): 20-31.
|
古添洪. 中国学派与台湾比较文学界的当前走向[G]//黄维樑, 曹顺庆.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167.
|
乌尔利希·维斯坦因. 我们从何处来, 是什么, 去何处——比较文学永久危机[G]//孙景尧. 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当代西方比较文学论著选.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87: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