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 温军, 刘红. 数字经济创新探究——一个综合视角[J]. 经济学家, 2020(2): 80-87.
|
CHEN Y, PEREIRA I, PATEL P C.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of digital platform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20 (5): 1305-1337.
|
李腾, 孙国强, 崔格格. 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 双向联动关系、产业网络特征与数字经济发展[J]. 产业经济研究, 2021(5): 54-68.
|
COREYNEN W, MATTHYSSENS P, VANDERSTRAETEN J, et al. Unravell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ers of digitalservitizatio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on firm strategy[J]. Industrial marketingmanagement, 2020, 89: 265-277. doi: 10.1016/j.indmarman.2020.02.014
|
王黎萤, 楼源, 赵春苗, 等. 标准与知识产权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理论与展望[J]. 科学学研究, 2022(4): 632-641. doi: 10.3969/j.issn.1003-2053.2022.04.007
|
毛丰付, 胡承晨, 魏亚飞. 数字产业发展与城市经济韧性[J]. 财经科学, 2022(8): 60-75.
|
余典范, 王超, 陈磊. 政府补助、产业链协同与企业数字化[J]. 经理管理, 2022(5): 63-82.
|
王胜鹏, 滕堂伟, 夏启繁, 鲍涵.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其创新驱动机制[J]. 经济地理, 2022(7): 33-43.
|
刘建梅.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协调应用机制设计[J]. 经济体制改革, 2020(6): 71-78.
|
李胜兰, 林沛娜.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完善与促进地区污染减排效应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双重差分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5): 182-194.
|
丛建辉, 石雅, 高慧, 赵永斌. "双碳"目标下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核算研究-基于"收入者责任"视角[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21(6): 82-96.
|
孟昕, 梁志浩. 低碳消费偏好下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的减排效应[J]. 财经问题研究, 2022(2): 42-51.
|
杨友才, 牛晓童.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重污染行业碳排放效率的溢出效应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5): 165-175.
|
徐维祥, 周建平, 刘程军.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J]. 地理研究, 2022(1): 111-129.
|
易子榆, 魏龙, 王磊. 数字产业技术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J]. 国际经贸探索, 2022(4): 22-37.
|
张争妍, 李豫新, 数字经济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2(5): 146-154.
|
费威, 于宝鑫, 王维国, 数字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理论推演与实证检验[J]. 经济学家, 2022(11): 74-83.
|
葛立宇, 莫龙炯, 黄念兵, 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碳排放[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2(10): 20-37.
|
徐维祥, 周建平, 刘程军,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J]. 地理研究, 2022(1): 111-129.
|
KELLER W. Trad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echnology[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2(1): 5-24.
|
BARON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6): 1173-1182.
|
谢云飞. 数字经济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J]. 当代经济管理, 2022(2): 68-78.
|
吴建新, 郭智勇. 基于连续性动态分布方法的中国碳排放收敛分析[J]. 统计研究, 2016(1): : 5-60.
|
王军, 邹广平, 石先进. 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3(6): 70-82.
|
VALERIE I.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6: 92-93.
|
陈劲, 杨文池, 于飞. 数字化转型中的生态协同创新战略——基于华为企业业务集团(EBG)中国区的战略研讨[J]. 清华管理评论, 2019(6): 22-26.
|
任晓松, 刘宇佳, 赵国浩. 经济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传导机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4): 95-106.
|
赵涛, 张智, 梁上坤. 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 2020(10): 65-76.
|
杨慧梅, 江璐. 数字经济、空间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J]. 统计研究, 2021 (4): 3-15.
|
刘荣增, 何春. 环境规制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门槛效应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1(8): 41-52.
|
张涛, 司秋利, 冯冬发.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J]. 求是学刊, 2022(2): 78-93.
|
BARTIK T J. Who benefits from state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M]. Upjohn Press: W.E. 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 1991.
|
黄群慧, 余泳泽, 张松林. 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 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8): 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