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莱特, 潘艳. 西南亚磨制石器工具与狩猎采集者的生存: 向农业过渡的含义[J]. 南方文物, 2009(1): 126-134, 124.
江宝明. 宁绍平原、澧阳平原水稻驯化速率区域差异及原因解释[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8.
劳伦斯·基利, 黄可佳. 狩猎采集者的原初农业实践——一个跨文化的观察[J]. 南方文物, 2016(1): 255-263, 245.
ZHANG J F, WANG X Q, QIU W L, et al. The Paleolithic Site of Longwangchan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China: Chronology, Paleoenvironment and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11, 38(7): 1537-1550. doi: 10.1016/j.jas.2011.02.01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 1965-1991[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2: 29-53.
石兴邦. 中国的"细石器革命"及其有关问题[C]//宋文薰. 石璋如院士百岁祝寿论文集——考古·历史·文化. 台北: 南天书局, 2002: 15-46.
原思训, 赵朝洪, 朱晓东, 等. 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的年代与文化研究[J]. 考古, 1998(6): 57-62.
石金鸣, 宋艳花. 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第九地点发掘简报[J]. 考古, 2010(10): 7-17, 97.
徐浩生, 金家广, 杨永贺. 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试掘简报[J]. 考古, 1992(11): 961-970, 986, 1057.
郁金城. 从北京转年遗址的发现看我国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特征[M]//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37-43.
崔天兴. 东胡林遗址石制品研究——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石器工业和人类行为[D]. 北京: 北京大学, 2010.
孙波, 崔圣宽. 试论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J]. 中原文物, 2008(3): 23-28.
王幼平, 张松林, 何嘉宁, 等. 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J]. 考古, 2011(4): 3-9, 115, 97.
宋艳花, 石金鸣, 刘莉. 从柿子滩遗址S9地点石磨盘的功能看华北粟作农业的起源[J]. 中国农史, 2013, 32(3): 3-8, 101.
LIE DAN LU T. The Transition from Foraging to Farming and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M].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9.
YANG X Y, WAN Z W, PERRY L, et al. Early Millet Use in Northern Chin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2, 109(10): 3726-3730.
赵志军, 赵朝洪, 郁金城, 等. 北京东胡林遗址植物遗存浮选结果及分析[J]. 考古, 2020(7): 99-106.
LEE R B. The!Kung San: men, women, and work in a foraging society[M]. Cambridge, [E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葛全胜.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刘嘉麒, 倪云燕, 储国强. 第四纪的主要气候事件[J]. 第四纪研究, 2001, 21(3): 239-248.
张永辉. 裴李岗文化植物类食物加工工具表面淀粉粒研究[D].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任式楠, 吴耀利.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夏正楷, 陈戈, 郑公望, 等. 黄河中游地区末次冰消期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气候背景[J]. 科学通报, 2001, 46(14): 1204-1208.
向金辉. 中国磨制石器起源的南北差异[J]. 南方文物, 2014(2): 101-109, 100.
尼古拉斯·戴维, 卡罗·克拉莫. 民族考古学实践[M]. 郭立新, 姚崇新, 译. 长沙: 岳麓书社, 2009: 235-265.
孙家明. 鸵鸟蛋壳知何用[J]. 化石, 1991(3): 28.
杨玉璋, 李为亚, 姚凌, 等. 淀粉粒分析揭示的河南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J]. 第四纪研究, 2015, 35(1): 229-239.
王吉怀. 新郑沙窝李遗址发现碳化粟粒[J]. 农业考古, 1984(2): 276.
Gary W. Crawford, 陈雪香, 栾丰实, 等. 山东济南长清月庄遗址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J]. 江汉考古, 2013(2): 107-116.
许天申. 论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原始农业[J]. 中原文物, 1998(3): 12-23.
孙德海, 刘勇, 陈光唐.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J]. 考古学报, 1981(3): 303-338, 407.
LU H Y, ZHANG J P, LIU K B, et al. 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Commo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in East Asia Extended to 10, 000 Years ago[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9, 106(18): 7367-7372.
(英)罗宾·邓巴. 人类的演化[M]. 余彬译.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NAROLL R. Floor Area and Settlement Population[J]. American Antiquity, 1962, 27(4): 587-589.
胡塞尔. 现象学的观念[M]. 北京: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孙伯揆张一兵. 西方最新哲学流派20讲[M]. 南京: 南京工学院出版社, 1987: 105-107.
邯郸市文物保管所, 邯郸地区磁山考古队短训班. 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试掘[J]. 考古, 1977(6): 361-372, 433.
开封地区文管会, 新郑县文管会. 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 考古, 1978(2): 73-79, 145.
张松林, 信应君, 胡亚毅, 等. 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发掘简报[J]. 考古, 2008(5): 3-20, 97.
王吉怀. 河南新郑沙窝李新石器时代遗址[J]. 考古, 1983(12): 1057-1065, 1153.
冯沂.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J]. 文物, 1989(1): 1-14, 47, 97.
崔建新, 周尚哲.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演变动力分析[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8, 23(2): 33-45.
王璐璐, 黄雨, 傅玉凡, 等. 甘薯淀粉相关性状变异性的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4(2): 39-47.
杜雨欣, 代潇潇, 杨燕君, 等. 不同氮源对淡水多甲藻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6(10): 38-44.
李友谋. 裴李岗遗址一九七八年发掘简报[J]. 考古, 1979(3): 197-205, 28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陕西临潼零口战国墓葬发掘简报[J]. 考古与文物, 1998(3): 15-21.
王仁湘. 新石器时代葬猪的宗教意义——原始宗教文化遗存探讨札记[J]. 文物, 1981(2): 79-85.
乔登云, 刘勇. 磁山文化丧葬遗迹初探[M]//河北省考古学会. 磁山文化论集. 北京: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136-145.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M]. 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