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 人民日报, 2019-03-02(1).
邱紫华.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之一: 儒家的理想人格[J]. 今古文创, 2020(1): 5-10.
朱义禄. 从圣贤人格到全面发展——中国理想人格探讨[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36-77.
李祥俊. 从内圣外王看儒家理想人格的两种类型及其衍变[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3(1): 75-86.
黄世贤. 中西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之比较[J]. 求实, 1989(2): 46-48.
周波. 中西人格思想的美学特质比较[J]. 山东社会科学, 2016(7): 82-91.
朱义禄. 传统人格的近代裂变[J]. 学习与探索, 1992(4): 4-12.
魏义霞. 从梁启超的君子观看中国理想人格的嬗变[J]. 学术界, 2020(12): 25-31.
尚九玉. 论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1999(2): 43-48.
丁燃, 王丽霞. 中国共产党英雄主义的革命意志内涵与人民主体向度[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 28-38.
倪素香, 刘京京. 论中国精神的价值之维及其现代意义[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5): 1-9.
孤桐. 圣贤与英雄异同论[N]. 甲寅周刊, 1926(26): 1-5.
贺麟. 英雄崇拜与人格教育[J]. 战国策, 1941(17): 2-10.
赵林. 历史中的圣贤与英雄[J]. 江汉论坛, 1996(12): 29-33.
金荣权. 儒、墨造"圣"运动与神话英雄向文化圣贤的历史转变[J]. 贵州社会科学, 2007(7): 121-124.
沈立文. 试析中西文学作品中的圣贤与豪侠[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2): 46-49.
朱汉民. 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J]. 原道, 2015(1): 268-284.
任静伟, 刘莉.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在时代新人培育中的效用及路径[J]. 宜春学院学报, 2022(5): 10-15.
周易正义[M]. 阮元, 校刻.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125.
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许维遹. 吕氏春秋集释[M]. 梁运华, 整理.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81.
刘志伟. 中国古典"英雄"概念的起源[J]. 中州学刊, 2012(2): 184-188.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第9册[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163.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7.
刘义庆. 世说新语笺疏[M]. 刘孝标, 注; 余嘉锡, 笺疏.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路文忠. 革命英雄主义的传承及其时代培育[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刘志伟. 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 103.
董仲舒. 春秋繁露[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2: 120.
叶翔宇. 中国古代英雄观的发生学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22: 139.
刘志伟. "英雄"与魏晋文化研究[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02: 24.
丁福保.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G].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102.
范晔. 后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陈寿. 三国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李延寿. 北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沈约. 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1867.
唐圭璋. 宋词纪事[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91.
班固. 白虎通义[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290.
王若虚. 尚书义粹[M]//王若虚集: 附录二. 北京: 中华书局, 2017: 783.
魏收. 魏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169.
蒋冀骋. 敦煌文献研究[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2.
吴钢. 全唐文补遗: 第7辑[G].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0: 234.
瞿昙悉达. 开元占经: 下册[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2: 635.
陆绍珩. 小窗幽记[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186.
金堡. 遍行堂续集: 卷二[M]. 刻本. [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不详], 1740(清乾隆五年).
李兆洛. 养一斋集: 卷十二[M]. 刻本. [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不详], 1821—1850(清道光年间).
礼记正义[M]. 阮元, 校刻.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3472.
樊智宁. 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逻辑进程——以曹操"求贤令"为视角[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 95-101.
仇兆鳌. 杜诗详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1880, 115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档案馆.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15册[G].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644.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N]. 人民日报, 2013-06-30(1).
习近平在河南调研时强调扎实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做好"三保"工作提供强大动力[N]. 人民日报, 2009-04-04(4).
周晨. 新时代青年的英雄观: 现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探索, 2020(3): 179-192.
毛泽东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790.
向沁源军民致敬[N]. 解放日报, 1944-01-17(1).
刘泽民, 李玉明. 三晋石刻大全: 长治市沁源县卷[G]. 杜天云, 分册主编. 太原: 三晋出版社, 2011: 360.
谢尔盖叶夫·青斯基. 俄罗斯人民的英勇史迹: 人民英雄[J]. 文记, 译. 苏联文艺, 1943(5): 187-200.
刘泽民, 李玉明. 三晋石刻大全: 临汾市安泽县卷[G]. 高剑峰, 分册主编. 太原: 三晋出版社, 2012: 203.
《刘志丹纪念文集》编委会. 刘志丹纪念文集纪念刘志丹诞辰一百周年1903—2003[G].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3: 483.
史建春. 三晋石刻大全: 吕梁市兴县卷[G]. 太原: 三晋出版社, 2017: 155.
李建党, 李玉明. 三晋石刻大全: 临汾市翼城县卷[G]. 李建党, 分册主编. 太原: 三晋出版社, 2020: 917.
刘泽民, 李玉明. 三晋石刻大全: 晋城市陵川县卷[G]. 王立新, 分册主编. 太原: 三晋出版社, 2013: 421, 426.
李玉明, 王雅安. 三晋石刻大全: 长治市壶关县卷[G]. 张平和, 分册主编. 太原: 三晋出版社, 2014: 377.
李铭魁. 平定碑刻文选[G]//平定文史资料: 第14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平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2001: 74.
韩云波.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英雄制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 探索, 2021(3): 166-178.
冉雪. 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学术建构——基于CSSCI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114-127.
习近平对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发挥功勋荣誉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N]. 人民日报, 2016-05-19(1).
习近平. 从小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5-31(2).
韩云波, 叶翔宇. 论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五个面向[J]. 重庆社会科学, 2020(10): 122-140.
韩云波, 张梦楠, 熊敏. 论新时代以来"英雄主义"内涵的创新性发展与升华[J]. 重庆社会科学, 2022(5): 17-34.
韩云波, 熊敏, 张梦楠. 新时代青年英雄观的内涵因子分析: 一项基于新征程语境的实证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97-113.
蔡小菊. 英雄精神: 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J]. 学习论坛, 2022(4): 25-31.
侯婷婷. 英雄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和价值意蕴[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1(3): 74-78.
习近平. 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6-30(2).
张子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观培育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2): 109-119.
曾杰. 新时代传承英雄精神略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2): 16-18.
于安龙. 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论析[J]. 理论导刊, 2022(6): 116-121.
黄倩倩. 弘扬英雄模范精神与主流价值观培育[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19): 30-32.
庄勤早, 李永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新时代英雄文化培育[J]. 民族学刊, 2022(8): 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