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顾明远. 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 教育研究, 2012(9): 4-10.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公报(一九七七年八月十八日)[N]. 人民日报, 1977-08-21(1).
邓小平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35.
胡中锋, 王友涵.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1): 27-35.
袁利平.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与时代表达[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3): 39-50.
王火生.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J]. 教育学术月刊, 2023(3): 3-11.
靳玉乐, 王潇晨.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3(2): 3-14.
宋乃庆, 贾璞.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100年: 走向公平与质量的教育——以党的教育方针为逻辑主线[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127-139.
戴妍, 黄佳攀.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实践样态与推进理路[J]. 教育学术月刊, 2023(3): 20-28.
靳玉乐, 赵瑞雪.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逻辑[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22-30.
祝智庭. 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1): 20-25. doi: 10.3969/j.issn.1006-9860.2011.01.002
杨现民. 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1): 29-34.
杨宗凯, 吴砥, 郑旭东. 教育信息化2.0: 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J]. 教育研究, 2018(4): 16-22.
陈琳, 陈耀华.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 教育研究, 2013(11): 114-118.
眭依凡.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10): 1-10.
张应强.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部署和新使命[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1): 1-8.
景安磊, 周海涛.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问题与趋向[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50-58.
曾天山. 加快构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5): 45-48.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1).
褚宏启. 教育治理: 以共治求善治[J]. 教育研究, 2014(10): 4-11.
刘冬冬, 张新平. 教育治理现代化: 科学内涵、价值维度、实践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 2017(7): 1-6.
陈金芳, 万作芳.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 教育研究, 2016(10): 25-31.
马敏, 薛勤. 数字人文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以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为对象[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3): 101-109.
胡佳新, 周洪宇. 中国教育改革的逻辑向度及其内在关系[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2(5): 13-26.
中国共产党章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7-21.
景跃进, 陈明明, 肖滨.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40-4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 人民日报, 2019-02-24(1).
孙绵涛. 关于国家教育政策体系的探讨[J]. 教育研究, 2001(3): 8-10.
赵紫阳.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赵紫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3-05-14].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8.html.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求是, 2002(22): 3-19.
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论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12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 人民教育, 1993(4): 4-11.
江泽民.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求实, 1992(11): 1-16.
胡耀邦.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江泽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求是, 1997(18): 2-2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 人民教育, 2010(17): 2-15.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求是, 2007(21): 3-22.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求是, 2012(22): 3-25.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EB/OL]. (2010-06-01)[2023-05-1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54/201006/t20100601_92800.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9-10)[2023-05-14].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2023-05-14].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程天君, 陈南.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书写[J]. 教育研究, 2020(1): 125-135.
冯增俊. 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J]. 教育研究, 1999(3): 12-19.
胡卫, 唐晓杰, 刘耀明, 等. 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85(15): 467-477.
李国强. 保罗·朗格朗与终身教育理论——兼论西方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启示[J]. 教育研究, 2017(6): 146-150.
叶雨婷. 4%: 这个数字, 守望教育公平与质量[N]. 中国青年报, 2022-05-18(3).
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2-09-14)[2023-05-14].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html.
高书国. 中国教育现代化六大趋势[J]. 人民教育, 2020(8): 36-41.
周洪宇, 李宇阳. 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1): 1-13.
黄艳, 周洪宇, 黄晶. 中国教育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国际比较[J]. 统计与决策, 2022(4): 74-78.
姚洋. 中国现代化道路及其世界意义[J].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2(3): 17-31.
袁振国, 刘世清. 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引领、新召唤[J]. 人民教育, 2022(21):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