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N]. 人民日报, 2023-01-01(1).
|
尚书[M]. 王世舜, 王翠叶, 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391.
|
王冬云. 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家国情怀[J]. 长白学刊, 2019(2): 151-155.
|
刘紫春, 汪红亮. 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J]. 江西社会科学, 2015(7): 41-46.
|
张倩. "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J]. 人文杂志, 2017(6): 68-72.
|
张倩. 家国情怀的传统构建与当代传承——基于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的文化考察[J]. 学习与实践, 2018(10): 129-134.
|
徐国亮, 刘松. 三层四维: 家国情怀的文化结构探析[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6): 125-133.
|
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
张军. 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情怀论[J]. 伦理学研究, 2019(3): 113-119.
|
王冬云. 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家国情怀[J]. 长白学刊, 2019(2): 151-155.
|
林俊杰, 吴沁芳. 共同体视域下的"家国情怀"及其价值重建[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 5-9.
|
蔡小菊, 田旭明. 新时代弘扬家国情怀的理性自觉[J]. 学习论坛, 2020(7): 12-19.
|
陈杰. 家国情怀、人类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 1-12.
|
赵民胜, 李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家国情怀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36): 33-35.
|
周刘波. 基于场景学习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20(10): 65-67.
|
陈义. 论涵养家国情怀的逻辑与路径——基于优秀传统家训的视角[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6): 81-87.
|
崔鑫宇, 杨倩. 利用红色家传文物培育家国情怀[J]. 红色文化学刊, 2020(4): 103-108.
|
张旸, 张媛. 家国情怀教育的现代意蕴及其实现[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5): 51-60.
|
赵志毅. 家国情怀的结构及其教育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12): 96-102.
|
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 人民日报, 2015-12-31(1).
|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1).
|
吴增礼, 马振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理与路[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9): 77-85.
|
南来苏. 论民族精神的本源: 家国意识[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 60-65.
|
周刘波. 家国情怀: 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17(28): 70-72.
|
张毅, 徐隽, 孟祥夫. 踏上新征程, 向着新的奋斗目标, 出发![N]. 人民日报, 2022-11-07(1).
|
周刘波, 蒋经纬. 从"认同"到"自觉"——浅论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化机制[J]. 中学历史教学, 2019(3): 33-35.
|
曹文秀, 李忠军. 价值观形成的认知加工与培育路径探究[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6): 49-56.
|
王素云, 代建军. 真实性学习: 一种隐喻"具身实践"的学习样态[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4): 58-66.
|
吴玉军.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认同问题[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6(2): 8-15.
|
周刘波. 家国情怀: 教学意蕴与生成路径[J].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8(7): 18-23.
|
袁文娟. 优秀地域文化的德育资源整合: 以岭南文化为例[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10): 62-67.
|
皮埃尔·布迪厄,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M]. 李猛, 李康,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17.
|
潘开灵, 白烈湖. 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84.
|
曾天山. 以地方特色涵养学校文化[J]. 中国民族教育, 2020(6): 16.
|
李松林. 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1): 16-21.
|
谢翌, 程雯, 李亚培, 等. 基于学习体验的过程性课程评价[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5): 18-25.
|
车广吉, 丁艳辉, 徐明. 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155-160.
|
刘秀峰. 论我国良好教育生态构建的提出、内涵与路径[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116-125.
|
冯秀军.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视野[J]. 教育研究, 2017(8): 43-48.
|
易连云, 王春华.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与当代学校德育改革定位[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 79-88.
|
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J]. 党建, 2014(3): 7-9.
|
谢惠媛.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进路、视域选择和实践原则[J]. 学术研究, 2018(12): 1-5.
|
王珍, 向建华. 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J]. 民族研究, 2022(1): 14-31.
|
王牧华, 李若一. 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政策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133-145.
|
刘紫春, 汪红亮. 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J]. 江西社会科学, 2015(7): 41-46.
|
于婷婷. 论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情怀的内涵、价值与厚植路径[J]. 延边党校学报, 2022(1): 52-57.
|
周刘波. 家国情怀: 历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以"巴渝文化探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例[J]. 中国教师, 2019(9): 57-60.
|
周刘波. 扎根乡土的传统文化课程——巴蜀中学《巴渝文化探究》例谈[J]. 人民教育, 2016(22): 32-35.
|
刘志芳. 学校文化的三维困境及突围[J]. 当代教育科学, 2021(8): 3-11.
|
熊建生, 李小红. 新媒体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1): 9-11.
|
薛博文. 时代挑战与实践方向: 国家认同教育的阐释与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8): 8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