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必良, 耿鹏鹏. 乡村治理及其转型的产权逻辑[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3): 188-20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3-02-14(1).
张新文. 典型治理与项目治理: 地方政府运动式治理模式探究[J]. 社会科学, 2015(12): 13-21.
叶敏, 熊万胜. "示范": 中国式政策执行的一种核心机制——以XZ区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为例[J]. 公共管理学报, 2013(4): 15-25.
许晓, 程同顺. 中国共产党引领乡村治理的百年回望与经验启迪[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2(2): 74-86.
王晓莉. 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基于20个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J]. 科学社会主义, 2019(6): 123-129.
董颖鑫. 典型范畴的历史之旅: 基于政治维度的解读[J]. 天津社会科学, 2010(5): 64-67.
周飞舟. 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 社会学研究, 2006(3): 1-38.
王亚华, 苏毅清. 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6): 49-55.
谢小芹, 宫兴隆. "示范创建": 基层治理创新的一种新解释——基于西南一个基层治理现代化试点乡镇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2): 77-88.
韩志明, 顾盼. 价值分配的国家逻辑——以"典型政治"及其运作为例[J]. 新视野, 2016(5): 20-26.
冯仕政. 典型: 一个政治社会学的研究[J]. 学海, 2003(3): 124-128.
刘方玲. 话语的诠释: 意识形态对政治典型建构的操纵[J]. 理论探讨, 2006(4): 171-173.
宋婧, 杨善华. 经济体制变革与村庄公共权威的蜕变——以苏南某村为案例[J]. 中国社会科学, 2005(6): 129-142.
钟贤哲. 典型政治: 国家治理的逻辑[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5): 747-752.
李元珍. 典型治理: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基于领导联系点的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 101-109.
韩博天, 石磊. 中国经济腾飞中的分级制政策试验[J]. 开放时代, 2008(5): 31-51. doi: 10.3969/j.issn.1004-2938.2008.05.002
周望. 中国"政策试点"研究[D]. 天津: 南开大学, 2012.
王绍光. 学习机制、适应能力与中国模式[J]. 开放时代, 2009(7): 36-40.
韩国明, 王鹤.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示范方式失效分析——基于示范村建设个案的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2(4): 38-42.
杜鹏. 县域视角下典型治理的成因与限度——以广西B县项目制实践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 37-47.
丁志刚, 王杰. 中国乡村治理70年: 历史演进与逻辑理路[J]. 中国农村观察, 2019(4): 18-34.
耿国阶, 王亚群. 城乡关系视角下乡村治理演变的逻辑: 1949~2019[J]. 中国农村观察, 2019(6): 19-31.
任弢. 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基层治理研究回顾与前瞻[J]. 人文杂志, 2020(7): 25-35.
陈升, 潘虹, 陆静. 精准扶贫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东中西部的案例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6(9): 88-93.
葛志军, 邢成举. 精准扶贫: 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 贵州社会科学, 2015(5): 157-163.
管睿, 余劲. 精准扶贫政策与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排斥对贫困地区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基于6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045户农户数据[J]. 农业技术经济, 2022(4): 18-31.
张挺, 李闽榕, 徐艳梅.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8(8): 99-105.
蔡文成. 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J]. 理论与改革, 2018(3): 62-71.
张海鹏, 郜亮亮, 闫坤.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11): 2-16.
赵祥云. 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机制及其社会基础——以豫西北HS村党建为例[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53-62.
文丰安. 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 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1-11.
卢素文, 艾斌. 资源依赖与精英权威: 农村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双向依赖和监督[J]. 中国农村观察, 2021(4): 50-66.
金江峰. 乡村政策动员中的"权力—技术"及其影响[J]. 中国农村观察, 2020(2): 134-144.
刘文婧, 左停. 公众参与和福利激励: 乡村治理积分制的运行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和平村的个案调查[J]. 地方治理研究, 2022(2): 53-66.
龚丽兰, 郑永君. 培育"新乡贤": 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构建机制[J]. 中国农村观察, 2019(6): 59-76.
李祖佩, 胡朝阳, 马平瑞. 再论"富人治村"——基于地方政府自主性视角的解释[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5): 25-36.
陈寒非, 高其才. 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实证研究[J]. 清华法学, 2018(1): 62-88.
李祖佩. 项目进村与乡村治理重构——一项基于村庄本位的考察[J]. 中国农村观察, 2013(4): 2-13.
邓大才. 走向善治之路: 自治、法治与德治的选择与组合——以乡村治理体系为研究对象[J]. 社会科学研究, 2018(4): 32-38.
徐勇, 黄辉祥. 目标责任制: 行政主控型的乡村治理及绩效——以河南L乡为个案[J]. 学海, 2002(1): 10-15.
吴兴智. 协商民主与中国乡村治理[J]. 湖北社会科学, 2010(10): 38-41.
杨嵘均. 乡(镇)村关系视阈中"村务公开"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J]. 中国行政管理, 2007(5): 108-111.
李祖佩, 钟涨宝. 项目制实践与基层治理结构——基于中国南部B县的调查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6(8): 2-14.
张立荣, 汪榆淇. 新时代乡村治理革新的基本样态、生成因素及未来趋势——基于"首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质性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3): 27-34.
姚树荣, 周诗雨. 乡村振兴的共建共治共享路径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2): 14-29.
张领. 合作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一种模式[J]. 探索, 2022(2): 89-102.
陈柏峰. 行政嵌入自治: 乡村治理的"苏南模式"[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 5-20.
张洪振, 任天驰, 杨汭华. 村两委"一肩挑"治理模式与村级集体经济: 助推器或绊脚石?[J]. 浙江社会科学, 2022(3): 77-88.
丁波. 数字治理: 数字乡村下村庄治理新模式[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9-15.
欧阳静. 简约治理: 超越科层化的乡村治理现代化[J]. 中国社会科学, 2022(3): 145-163.
王梅. 战旗村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协同治理[EB/OL]. (2020-02-24)[2020-10-20]. http://journal.crnews.net/zgcz/2020n/d2q/tbchxczl/931254_20200224114618.html.
MEI CQ, LIU ZL. Experiment-based policy making or conscious policy design? The case of urban housing reform in China[J]. Policy sciences, 2014(3): 321-337.
HEILMANN S. From local experiments to national policy: The origins of China's distinctive policy process[J]. China journal, 2008(59): 1-30.
许中波. 典型治理: 一种政府治理机制的结构与逻辑[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9(5): 61-73.
侯亚景. 让乡村振兴的"战旗"高高飘扬——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调研行[EB/OL]. (2019-08-06)[2022-04-15]. http://www.qstheory.cn/economy/2019-08/06/c_1124842868.html.
谢岳. 文件制度: 政治沟通的过程与功能[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15-23.
郭栋, 胡业飞. 地方政府竞争: 一个文献综述[J]. 公共行政评论, 2019(3): 156-173.
BARDHAN P. Decentralization of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4): 185-205.
周飞舟. 锦标赛体制[J]. 社会学研究, 2009(3): 54-77.
乔治·瑞泽尔. 汉堡统治世界?!社会的麦当劳化[M]. 姚伟,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吴理财, 方坤. 典型何以可能: 县域政治视角下的典型治理行为分析——对HF农业合作社典型生成过程的考察[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2): 9-16.
周雪光. 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 社会学研究, 2008(6): 1-21.
刘骥, 熊彩. 解释政策变通: 运动式治理中的条块关系[J]. 公共行政评论, 2015(6): 88-112.
翟学伟.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从普遍主义到特殊主义[J]. 社会学研究, 1997(3): 90-97.
王清. 政府部门间为何合作: 政绩共容体的分析框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8(7): 100-107.
邓晰隆, 陈娟. "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6(4): 55-57.
雷望红. 政策吸纳: 理解农村低保政策执行偏差的新视角——基于黔西南M县Y乡的田野调查[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 31-37.
苗春凤. 典型中国——当代中国社会树典型活动研究[D]. 上海: 上海大学, 2009.
戴维·米勒, 韦农·波格丹诺.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 邓正来, 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