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乐, 杨锐, 赵智聪.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家公园建设英文文献述评[J]. 中国园林, 2018, 34(7): 23-28.
顾至欣, 张青萍. 近20年国内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园林, 2018, 34(12): 73-77.
李志明, 沈洲.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的国际园林景观史研究动态——以《园林与设计景观史(1998—2017)》杂志刊载论文为对象[J]. 中国园林, 2019, 35(6): 114-119.
祝浩翔, 蒲旸, 蔡卓霖.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途径的我国近10年风景园林研究热点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11): 120-128.
王绍增. 论《园冶》的"入境式"设计、写作与解读方法[J]. 中国园林, 2012, 28(12): 48-50.
郑曦, 孙晓春. 《园冶》中的水景理法探析[J]. 中国园林, 2009, 25(11): 20-23.
张薇. 《园冶》古典人类宜居环境理论探研[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6, 25(3): 255-268.
张燕. 山阴道上, 宛然镜游——论《园冶》的设计艺术思想[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3(1): 76-81.
阴帅可, 杜雁. 以境启心因境成景——《园冶》的基础设计思维[J]. 中国园林, 2012, 28(1): 85-87.
李世葵. 《园冶》贵"因"理论的哲学渊源与实践表现[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3(2): 147-150.
崴比·奎台特, 云嘉燕, 赵彩君. 借景与所借之景——《园冶》的最后一章[J]. 中国园林, 2018, 34(4): 112-117.
冯仕达, 孙田. 自我、景致与行动: 《园冶》借景篇[J]. 中国园林, 2009, 25(11): 1-3.
郭逸文. "体"与"宜"——论《园冶·掇山》分类中的二元体系[J]. 中国园林, 2019, 35(6): 141-144.
刘亚伟, 吴国源, 冯天敏. 山、水意义视域下《园冶》"理水"论述组织方式刍议[J]. 中国园林, 2021, 37(9): 139-144.
张楠, 高翅. 绿野连村, 蒲苇隔岸——《园冶》"村庄地"园林植景营造意匠探析[J]. 中国园林, 2018, 34(9): 114-118.
胡露瑶, 郑文俊. 《园冶》植景设计理法探析[J]. 中国园林, 2018, 34(12): 122-125.
阴帅可, 杜雁. 向心取类与人地合宜——基于传统思维方式的《园冶》"相地"篇析读[J]. 建筑师, 2013(5): 96-100.
王劲韬. 《园冶·兴造论》释疑举例(一) [J]. 中国园林, 2013, 29(7): 117-119.
吴肇钊, 吴迪, 陈艳. 《园冶图释》——掇山篇初稿择页[J]. 中国园林, 2011, 27(7): 46-50.
张华. 《园冶》的文学特征与文化意蕴[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0(5): 60-67.
张恒. "言说"与"实践"——《园冶》与江南园林互文性诠释[J]. 中国园林, 2014, 30(9): 58-62.
李红, 傅凡. 《园冶》"陆云精艺"句疑义试析[J]. 中国园林, 2013, 29(4): 109-111.
贾珺. 《园冶》"陆云精艺"句再析[J]. 中国园林, 2015, 31(2): 106-109.
王劲韬. 《园冶·题词》释义解析[J]. 中国园林, 2014, 30(11): 105-108.
夏丽森. 计成《园冶》在欧美的传播及影响[J]. 中国园林, 2012, 28(12): 43-47.
赵光辉. 论道《园冶》——《园冶》传统哲学思想浅析[J]. 中国园林, 2013, 29(6): 82-86.
张薇. 《园冶》理论的普世价值及其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导作用[J]. 中国园林, 2012, 28(12): 39-42.
王江萍, 王述丹. 《园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广东园林, 2013, 35(6):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