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社会本位课程文化研究[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105-110.
|
和学新. 学科中心课程思潮: 20世纪的回顾[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6): 3-10.
|
丁邦平, 顾明远.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离还是融合——兼论"学生本位课程"及其特征[J]. 教育研究, 2002(10): 31-35.
|
杨博谛, 赵天绪, 刘燚. 论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演变及发展趋势——基于对教学目的(课程目标)的分析[J]. 数学教育学报, 2018(3): 81-84.
|
严仲连. 超越困境: 关于教学目的的反思[J]. 江苏高教, 2004(1): 72-75.
|
黄济, 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380-388.
|
田慧生, 李如密. 教学论[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32-37.
|
韩学峰.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评《教学心理学新视点》[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5): 114.
|
裴新宁, 刘新阳. 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 全球教育展望, 2013(12): 89-102.
|
桂祥. "为创造力而教"的鼓与呼——评陈民众的《创造教育新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1(4): 127-128.
|
陈爱璞. 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研究综述[J]. 河南社会科学, 1996(4): 40-43.
|
刘晓楠, 郝志军. 深化素质教育研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第二届中国教育科学论坛综述[J]. 教育研究, 2006(4): 96.
|
杨惠雯. 核心素养的谱系学考察——基于OECD的分析与反思[J]. 比较教育研究, 2019(2): 53-59.
|
刘云杉. "核心素养"的局限: 兼论教育目标的古今之变[J]. 全球教育展望, 2017(1): 35-46.
|
傅维利. 论核心素养的认识误区与关键素养体系的中国化构建[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8): 13-21.
|
王攀峰. 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J]. 教育研究, 2007(1): 24-29.
|
张会杰. 考试招生"唯分数"的两难困境: 观念及制度的根源[J]. 中国考试, 2019(1): 10-14, 39.
|
刘晓力. 计算主义质疑[J]. 哲学研究, 2003(4): 88-94.
|
童锋, 夏泉, 陈夏. 论高考文化现象规律及其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11): 28-33.
|
张兴峰. 教育功利化现象审视: 工具理性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 2008(21): 26-28.
|
贾淑品. 马克思拜物教思想与劳动异化理论的历史与逻辑[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 14-21.
|
阳泽. 心理健康多维层次结构的建构与阐释[J]. 教师教育学报, 2022(1): 10-20.
|
陈富, 王丽, 郝鹏翔.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学生健康问题考察与研究[J]. 教师教育学报, 2022(5): 146-158.
|
张介平. 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评《教育心理学》[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7): 136.
|
张静, 陈巍. 对话心智与身体: 具身认知的内感受研究转向[J]. 心理科学, 2021(1): 30-36.
|
蒋晓平. 话语理性到实践理性: 社会学研究中的制度—行动关系——兼论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内核的嬗变[J]. 天府新论, 2014(4): 108-113.
|
王荣江. 罗素对知识确定性的论断及其启示[J]. 江苏社会科学, 2002(4): 26-29.
|
袁利平, 杨阳. 施瓦布的"实践"概念及课程旨趣[J]. 全球教育展望, 2020(1): 17-26.
|
焦炜, 徐继存. 课程行动研究模式探析[J]. 外国教育研究, 2010(8): 35-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