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
彭启福.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性保存的诠释学忧思[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6): 660-665.
|
李广, 孙玉红. 教师教材理解范式的深度变革[J]. 教育研究, 2019(2): 32-36.
|
杨柳, 罗生全. 论教材建设的文化逻辑[J]. 教育学报, 2021(5): 87-98.
|
刘启迪. 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需要文化自觉[J]. 当代教育科学, 2014(12): 15-18.
|
彭启福, 李后梅. 从"经学"走向"经典诠释学"[J]. 天津社会科学, 2016(3): 35-42.
|
何卫平. 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 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研究[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1.
|
穆建亚, 刘立德. 教材伦理学: 思想渊源、逻辑起点及体系构建[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11): 49-55.
|
辛继湘. 教科书研究的文化逻辑[J]. 教育科学, 2020(4): 10-15.
|
约翰·杜威. 民主与教育[M]. 俞吾金, 孔慧,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235.
|
彭启福. "视域融合度":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J]. 学术月刊, 2007(8): 51-56.
|
彭启福. 朱熹的知识论诠释学和陆九渊的实践论诠释学[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3): 278-283.
|
彭启福, 胡梅叶. "实践-文本"诠释学: 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理范式[J]. 江海学刊, 2004(5): 45-48.
|
潘德荣. 作为理解之艺术的诠释学[J]. 哲学研究, 2016(5): 19-24.
|
刘磊. 如何理解陆九渊与诠释学[J]. 开封大学学报, 2014(1): 8-12.
|
张家军, 杨艺伟. 解释学视角下课程文本理解的边界[J]. 教育研究, 2020(4): 52-62.
|
张江. 公共阐释论[J]. 社会科学文摘, 2023(4): 20-2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
靳玉乐, 杨艺伟.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课程论发展的历程、经验与展望[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38-47.
|
李春青. 朱熹与中国经典阐释学[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5): 158-171.
|
康宇. 论程颐经典诠释学的建构[J]. 中国哲学史, 2019(2): 87-93.
|
安贝托·艾柯, 等. 诠释与过度诠释[M]. 王宇根, 译. 2版.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11.
|
中华书局编辑部. 魏源集(上)[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 54.
|
高德胜. "文化母乳": 基础教育教材的功能定位[J]. 全球教育展望, 2019(4): 92-104.
|
张文喜. 方法与反方法——基于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对话[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 265.
|
诺曼·费尔克拉夫. 话语与社会变迁[M]. 殷晓蓉,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 中译本序1.
|
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80.
|
杨道宇. 论课程文本的"意义"与"意味"[J]. 全球教育展望, 2013(7): 26-32.
|
彭启福. 诠释学在何种意义上是实践哲学?——从"转向说"和"走向说"的论争谈起[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1): 37-47.
|
潘德荣. "德行"与诠释[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6): 23-41.
|
徐长福. 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修订本)[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3: 3.
|
田洁. 伽达默尔论实践智慧与技艺[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 168-175.
|
罗英, 徐文彬. 数字时代教师教材理解的范式转换[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12): 11-18.
|
张增田. 超越经验与常识: 教科书的教学性再认识[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1): 55-61.
|
程良宏. 从知识教学到文化实践: 深度教学走向深入的视域演进[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7): 40-46.
|
袁文彬, 潘德荣. 关于德行与诠释的对话[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 5-11.
|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3.
|
余宏亮. 建设教材强国: 时代使命、主要标志与基本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3): 95-103.
|
成尚荣. 立德树人与教师发展的新境界[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110-116.
|
李学勤. 周礼注疏(上)[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48.
|
习细平, 张新国. 追寻实践智慧——王阳明"良知"论的精神旨趣[J]. 哲学分析, 2022(6): 79-87.
|
邓友超. 教育解释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1.
|
胡江霞. 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与培植[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2): 79-81.
|
彭启福. 陆九渊心学诠释学思想辨析——从"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谈起[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 44-49.
|
徐晓敏. 教学文本的教育意义生成初探[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12.
|
唐纳德·舍恩. 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 夏林清, 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译者序7.
|
王军. 舍恩反思实践专业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8): 13-19.
|
李泽厚. 论语今读[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193.
|
孟子译注[M]. 杨伯峻, 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197.
|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2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7.
|
石鸥, 刘艳琳. 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切实提高教材质量——基于新方案、新课标编写教材的几点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10): 4-11.
|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M]. 洪汉鼎,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388.
|
赵汀阳. 动词存在论与创造者视域[J]. 中国社会科学, 2022(8): 24-45.
|
邵培仁, 姚锦云. 和而不同交而遂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6): 52-62.
|
王俊. 从生活世界到跨文化对话[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10): 4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