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43.
|
侯怀银, 李秧. 教师教育学在中国: 历程、进展和趋势[J]. 教师教育研究, 2019(6): 1-6, 20.
|
李立国, 罗生全, 陈亮, 等. 新时代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向度与实践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6): 1-14.
|
肖昕. 教师教育学建设的逻辑进向: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的三维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4): 8-16.
|
肖正德. 系统论视域下教师教育学科体系之特质与构架[J]. 教育研究, 2014(7): 101-108.
|
王健. 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4.
|
杨跃. 关于教师教育学科构建的理性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1): 1-5. doi: 10.3969/j.issn.1672-5905.2007.01.001
|
艾兴, 张玉. 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双重突围[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1): 15-21, 66.
|
李伟. 教师教育学理论与知识体系研究[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9: 30-38.
|
李中国, 黎兴成. 教师教育学科的建设逻辑[J]. 教育科学, 2018(6): 44-48.
|
陶丽, 付光槐. 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中国成人教育, 2023(8): 3-7.
|
王健.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的立场与视野[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7): 52-55.
|
龙宝新. 教师教育学科: 现象、隐忧与走向[J]. 教育研究, 2021(7): 60-70.
|
袁振国. 科学问题与教育学知识增长[J]. 教育研究, 2019(4): 4-14.
|
刘方亮, 师泽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何以构建[J]. 探索, 2017(4): 86-95.
|
杨健民. 理论自觉视域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1): 5-14.
|
傅春晖, 彭金定. 话语权力关系的社会学诠释[J]. 求索, 2007(5): 79-80.
|
徐勇, 任路.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 学科、学术与话语——以政治学恢复重建历程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2): 165-182, 207-208.
|
叶澜, 王枬. 教师发展: 在成己成人中创造教育新世界——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3): 1-11.
|
杨跃.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去学科化"憧憬[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4): 85-90.
|
HODGSON G M. Donald T. Campbell on the institution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limits to interdisciplinarity[J].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022, 18(6): 969-980.
|
周彬. 教师教育专业知识: 生成、积累与课程转化[J]. 教育研究, 2021(7): 37-47.
|
王健. 教师教育的学科化建设及其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 2014(2): 90-96.
|
龙宝新. 学科内卷化时代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8): 83-93.
|
陈燮君. 学科学导论: 学科发展理论探索[M]. 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1: 308-309.
|
冯建军. 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J]. 高等教育研究, 2015(8): 1-8.
|
游旭群. 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学科体系的意义、特征及路径[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6): 5-13.
|
托尼·比彻, 保罗·特罗勒尔.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 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 唐跃勤, 蒲茂华, 陈洪捷, 译; 陈洪捷, 校.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8-39.
|
朱丽·汤普森·克莱恩. 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 姜智芹,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7-49.
|
朱旭东, 罗仁杰. 论学科教师教育研究: 价值、对象与路径[J]. 教师教育研究, 2023(3): 1-12.
|
李旭, 侯怀银.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J]. 教育学报, 2022(4): 59-70.
|
侯怀银. 中国教育学领域的"接着讲"[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34): 8-11.
|
叶澜. 转化融通在合作研究中生成——四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J]. 教育研究, 2021(1): 31-58.
|
何明. "学科性学术"与"问题性学术"的张力及其消解——学术研究的建制化、去建制化与再建制化[J]. 开放时代, 2022(1): 41-48.
|
岳伟. 论教育科学研究的跨学科交叉融合[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2(1): 32-41.
|
冯建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23(5): 235-24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 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2: 88-89.
|
陈曙光. 中国话语: 说什么?怎么说?[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7: 25.
|
冯旭洋, 朴雪涛. 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中的概念及其建构[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3(2): 16-24.
|
文秋芳. 论外在学术语言和内在学术语言——兼及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J]. 语言战略研究, 2022(5): 14-24.
|
李猛, 郑言.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何以必要[J]. 探索, 2017(4): 66-75.
|
吴晓明. 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J]. 中国社会科学, 2011(2): 5-13, 4, 202.
|
侯怀银, 原左晔. 论教育学的普及[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31): 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