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蓉蓉, 张宁娟. 2022中国教育评价改革热点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23(5): 89-97.
陆启越. 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模型与体系建构[J]. 江苏高教, 2021(10): 74-80.
卜尚聪, 马莉萍, 哈巍.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同步在线课程质量的过程性评价——基于三种出勤指标的实证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23(Z1): 37-44.
张学敏, 赵国栋. 由离散求耦合: 教育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的分合取舍[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2(5): 65-73.
钟秉林, 王新凤. 基于高校学生发展视域的综合评价招生实施效果研究[J]. 中国考试, 2020(10): 1-8.
李凌艳. 如何用好教育增值评价?——对"探索增值评价"的主旨与行动的理性思考[J]. 中小学管理, 2020(10): 8-10. doi: 10.3969/j.issn.1002-2384.2020.10.004
王天平, 牌代琼. 新时代教育增值评价改革: 从数据描绘走向价值呈现[J]. 中国考试, 2022(10): 31-38.
朱岩, 王云侠. 完善新时代县域教育督导评价机制的思考[J]. 中国考试, 2022(5): 19-25.
郑美良, 范国睿. 超越结果与绩效回归过程与改进——基础教育学校评价的变迁与改进路向[J]. 教育科学研究, 2021(6): 41-46.
王鉴, 王子君. 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 从破"五唯"到立"四有"[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6): 88-94.
柯政. 学生评价改革的难为、应为、须为[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18): 29-37.
吴敏, 赵建梅. 市场需求方视角下的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基于482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及高校的评价调查[J]. 新疆社会科学, 2020(2): 131-140.
刘云生.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立体评价的时代意蕴与探索思路[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10): 3-10.
彭斌柏.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强调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6(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 人民日报, 2021-03-13(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人民日报, 2022-10-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部负责人就《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答记者问[EB/OL]. (2020-10-13)[2023-09-1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10/t20201013_494379.html.
鹿星南, 高雪薇.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改革: 发展态势、风险检视与消解对策[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2): 48-54.
孙绵涛, 吴亭燕. 以效能提升质量: 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Z1): 16-22.
秦春华, 姜佳玥.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J]. 中国考试, 2020(12): 10-14.
陈国良. 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可持续性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00(1): 5-12.
金柏燕, 蒋一之. 人学视野下教育评价改革的新取向[J]. 现代大学教育, 2020(2): 32-38.
埃贡·G·古贝, 伊冯娜·S·林肯. 第四代评估[M]. 秦霖, 蒋燕玲, 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21.
赵鑫, 李奇. 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回归与重塑[J]. 北京教育(高教), 2022(4): 8-12.
李华, 程晋宽. 美国中小学校长效能评价研究[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9(4): 46-5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544.
刘秀峰. 论我国良好教育生态构建的提出、内涵与路径[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116-125.
范国睿.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价值、内涵与制度保障[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5-13.
孙绵涛, 何伟强, 吴亭燕. 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框架结构探析——基于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的视角[J]. 大学教育科学, 2022(6): 13-24.
石中英. 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 教育研究, 2020(9): 4-15.
周洪宇, 李宇阳. 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1): 1-13.
王牧华, 李若一. 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政策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133-145.
龙海涛.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契机、挑战与路径选择[J]. 中国考试, 2021(11): 10-18.
朱军文. 分层、分类、协同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7): 3.
孙绵涛, 李莎. 是"绩效"还是"效能"——中国"双一流"建设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10): 18-28.
刘金程, 任建明. 集约共享: 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机制的创新探索[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7): 5-9.
张珏, 公彦霏. 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发展目标监测体系: 检视与重构[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19): 1-8.
檀慧玲.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向度转变[J]. 教育研究, 2018(6): 98-104.
王宁宁, 程文广.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改革动因溯源及路径指向[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3): 21-28.
刘伟, 李琼. 怎样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师潜心育人: 来自中小学教师专业表现的实证证据[J]. 教师教育研究, 2022(1): 49-56.
赵娜, 孔凡哲. 教育改革中的学生评价目标、角色与功能的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 2019(1): 23-28.
吴君民, 魏晓卓, 宁宣熙. 经济利益的理性思考: 效果、效率与效益[J]. 会计研究, 2007(3): 26-32.
邬志辉, 陈学军, 王海英. 优质学校的概念、建设过程与指标框架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3): 113-120.
范涌峰, 李欣莲. 基于标准的教师评价模型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19): 32-36.
刘燚, 张辉蓉. 以学习机会公平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何与如何[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5): 141-151.
彼得·德鲁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英文双语珍藏版)[M]. 许是祥,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
朱德全, 李鹏. 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J]. 教育研究, 2015(10): 90-97.
柯勤飞.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 作用与建议[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1(3): 1-5.
全薇, 赵晴晴. 文献计量视角下中外职业教育评价比较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 2022(2): 91-100.
胡月, 靳玉乐, 李宝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监测制度发展的历程、经验与趋势[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184-193.
陈玉琨. 教育评价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7.
朱德全, 吴虑. 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专业化何以可能: 第四范式视角[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6): 14-21.
罗生全, 陈卓. 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价值重构与逻辑理路[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4): 116-128.
朱成晨, 闫广芬. 现代化与专业化: 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新技术推进逻辑[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5): 75-80.
朱德全, 马新星. 新技术推动专业化: 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变革的逻辑理路[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1): 5-7.
谢小蓉, 张辉蓉. 五育并举视域下学生增值评价的发展困境与破解策略[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1): 32-38.
郑永和, 周丹华, 张永和, 等. 计算教育学视域下的ChatGPT: 内涵、主题、反思与挑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7): 91-102.
彭宇, 庞景月, 刘大同, 等. 大数据: 内涵、技术体系与展望[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15(4): 469-482.
吴岩. 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与"五位一体"评估制度创新[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12): 14-18.
王家祺, 周园, 王梦璐. 区域教育质量增值评价结果运用探析——以济南市部分区域学生增值评价为例[J]. 中国考试, 2023(3): 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