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森. 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实施难题破解探析: 基于浙江省A县的个案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6): 97-100.
|
雷蒙·威廉斯. 漫长的革命[M]. 倪伟,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50.
|
肖琼. 情感结构与悲剧经验: 雷蒙·威廉斯的悲剧理论与文学批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107-113, 183.
|
邓遂. 论乡村青年乡土情感的淡薄化现象: 以安徽Q自然村落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 2009(8): 54-58.
|
赵鑫.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乡土情感的缺失与重塑[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 90-96, 190.
|
程启平. 将乡土情感教育寓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5): 102-105.
|
张春宝, 吴雨星, 赵海彤, 等. 当前农村社区的情感状态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9(21): 165-166.
|
王露璐.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与伦理重建[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12): 89-109, 201.
|
鲍士将. 文化记忆、凝聚性结构与影像的互文性建构[J]. 文化研究, 2019(2): 301-314.
|
丁波. 嵌入与重构: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返乡治村的治理逻辑[J]. 求实, 2022(3): 100-108, 112.
|
段发明, 刘业辉. 从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 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如何"下得去"且"用得上"[J]. 当代教育论坛, 2022(6): 46-54.
|
李向阳. 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19.
|
李慧勤, 李晓双, 王晓航. 城乡学生认知能力差异的实证研究: 基于云南五个县市的报告[J]. 教育研究, 2017(7): 115-121.
|
李佳. 乡村小学青年教师情感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基于贵州省两所乡村小学的调查[D].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22: 39.
|
王夫艳, 叶菊艳, 孙丽娜. 学校里的"陌生人": 交流轮岗教师身份建构的类型学分析[J]. 教育学报, 2017(5): 86-92.
|
张佳, 叶菊艳, 王健慧. 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意愿与行为: 基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的混合研究[J]. 教育研究, 2023(6): 147-159.
|
彭桂芳, 崔友兴. 新时代乡村教师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结构与培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13): 41-45.
|
郭丽君, 刘思羽. 教师轮岗中的挑战: 知识与文化交流: 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J]. 当代教育科学, 2021(11): 76-81.
|
江立华. 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J]. 江海学刊, 2011(4): 108-114, 238.
|
欧阳雪梅. 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5): 30-36, 107.
|
丁成际. 当代乡村文化生活现状及建设[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4(8): 39-42, 91.
|
颜玉凡, 叶南客.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新时代公共文化治理理路[J]. 社会科学研究, 2020(5): 116-121.
|
李森, 高静. 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育[J]. 教育研究, 2022(12): 130-140.
|
刘皛. 乡村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尊严及其结构性困局[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0(2): 83-91, 111.
|
乔纳森H·特纳. 人类情感: 社会学的理论[M]. 孙俊才, 文军, 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9: 1.
|
蔺海沣, 张智慧, 赵敏. 学校组织文化如何影响乡村青年教师留岗意愿: 组织承诺的中介效应分析[J]. 教育研究, 2021(8): 142-159.
|
李志超, 吴惠青. 乡村建设的精神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救赎[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4):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