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深入做好新时代政法各项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N]. 人民日报, 2019-01-17(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19-11-06(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54.
丁元竹. 筑牢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0(6): 10-12.
李友梅, 相凤. 我国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思考[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20(3): 51-60.
刘琼莲.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评价标准: 秩序与活力的动态平衡[J]. 中国行政管理, 2021(11): 31-36.
郁建兴, 任杰. 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实现机制[J]. 政治学研究, 2020(1): 45-56.
文宏, 林仁镇. 多元如何共治: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图景——基于东莞市横沥镇的考察[J]. 理论探讨, 2022(1): 62-69.
李玲玲, 杨欢, 赵晓峰. "三治融合"中乡村治理共同体生成机制研究——以陕西省留坝县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100-109.
徐勇. 非均衡的中国政治: 城市与乡村比较[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贺雪峰. 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J]. 开放时代, 2007(1): 105-121.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吴寿彭,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142-143.
周选和, 焦长权. 中国农村研究的日本视野: "共同体"理论的东渐、论战与再认[J].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22(1): 159-189.
斐迪南 ∙ 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M]. 张巍卓,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0.
齐格蒙特 ∙ 鲍曼. 流动的现代性[M]. 欧阳景根,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张新刚. 友爱共同体: 古希腊政治思想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毛丹. 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 四个观察维度[J]. 社会学研究, 2010(1): 1-33.
卡尔 ∙ 波兰尼. 巨变: 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M]. 黄树民,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贺雪峰, 谭林丽. 内生性利益密集型农村地区的治理——以东南H镇调查为例[J]. 政治学研究, 2015(3): 67-79.
邓大才. 利益相关: 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动力基础[J]. 东南学术, 2014(5): 40-49.
埃莉诺 ∙ 奥斯特罗姆.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 余逊达, 陈旭东, 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0.
赵中源, 杨柳.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J]. 政治学研究, 2016(5): 28-35.
陈锋. 连带式制衡: 基层组织权力的运作机制[J]. 社会, 2012(1): 104-125.
贺雪峰, 田舒彦. 资源下乡背景下城乡基层治理的四个命题[J]. 社会科学研究, 2020(6): 111-117.
高鸣, 芦千文.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 70年发展历程与启示[J]. 中国农村经济, 2019(10): 19-39.
金太军, 张劲松. 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J]. 江海学刊, 2002(2): 106-112.
李祖佩, 钟涨宝. "经营村庄": 项目进村背景下的乡镇政府行为研究[J]. 政治学研究, 2020(3): 39-50.
付伟, 焦长权. "协调型"政权: 项目制运作下的乡镇政府[J]. 社会学研究, 2015(2): 98-123.
李祖佩. "新代理人": 项目进村中的村治主体研究[J]. 社会, 2016(3): 167-191.
袁方成. 治理集体产权: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政府与农民[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2): 1-17.
董磊明, 宋苑. 李村: 就近城镇化与地缘圈的重构[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78.
田先红. 地利分配秩序中的农民维权及政府回应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征地农民上访为例[J]. 政治学研究, 2020(2): 90-103.
李祖佩, 钟涨宝. 论村级治理行政化——以乡镇政府中心工作推进为切入点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10): 68-79.
张康之. 论从经验理性出发的社会治理[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6(1): 81-90.
田先红, 张庆贺. 城市社区中的情感治理: 基础、机制及限度[J]. 探索, 2019(6): 160-172.
何雪松. 情感治理: 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治理维度[J]. 探索与争鸣, 2016(11): 40-42.
贺雪峰. 乡村的去政治化及其后果——关于取消农业税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个初步讨论[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 30-41.
王浦劬, 汤彬. 基层党组织治理权威塑造机制研究——基于T市B区社区党组织治理经验的分析[J]. 管理世界, 2020(6): 106-119.
曼瑟 ∙ 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M]. 陈郁, 郭宇峰, 李崇新, 译.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8: 28-35.
温铁军, 董筱丹. 村社理性: 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的一个新视角[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0(4): 20-23.
阎云翔.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 龚小夏,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严静峰. 组织化的力量: 建党百年的经验与新型文明的生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2(1): 27-35.
唐皇凤. 常态社会与运动式治理——中国社会治安治理中的"严打"政策研究[J]. 开放时代, 2007(3): 115-129.
狄金华. 通过运动进行治理: 乡镇基层政权的治理策略对中国中部地区麦乡"植树造林"中心工作的个案研究[J]. 社会, 2010(3): 83-106.
毛泽东选集: 第3卷[M]. 人民出版社, 1991: 929.
赵晓峰. 公私定律: 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151.
杨华. 县乡中国: 县域治理现代化[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 102.
李冉, 邹汉阳. 党性、人民性的话语起源与行动逻辑[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4(5): 38-44.
毛寿龙. 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3(1):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