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新.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TILLY C, TARROW S. Contentious politic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
应星. 村庄集体行动的"反应性政治"逻辑[J]. 人民论坛 ∙ 学术前沿, 2012(10): 38-43.
|
郭于华, 沈原. 居住的政治——B市业主维权与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J]. 开放时代, 2012(2): 83-101.
|
刘能. 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的集体行动: 对过去三十年间三次集体行动浪潮的一个回顾[J]. 学海, 2009(4): 146-152.
|
古斯塔夫 ∙ 勒庞. 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M]. 冯克利,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BLUMER H. Elementary collective behavior[M]//LEEA M. New Outline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Barnes & Noble, 1946: 170-177.
|
于建嵘. 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J]. 学海, 2006(2): 26-32.
|
GURR T R. Why men rebel: Fortieth anniversary edition[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
曼瑟 ∙ 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M]. 陈郁, 郭宇峰, 李崇新, 译.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4: 34-35.
|
埃莉诺 ∙ 奥斯特罗姆.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 余逊达, 陈旭东, 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0.
|
TARROW S. Stat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political structuring of social movements[M]//MCADAM D, MCCARTHY J D, ZALD M 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1-61.
|
邓燕华. 村庄合并、村委会选举与农村集体行动[J]. 管理世界, 2012(7): 76-82.
|
MCCARTHY J D, ZALD M N. The trend of social movements in America: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resource mobilization[M]. Morristown: General Learning Corporation, 1973.
|
TILLY C.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8.
|
MCADAM D.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
王亚华, 臧良震. 小农户的集体行动逻辑[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1): 59-67.
|
DONALD V E, KIRK J, PINARD M. The organizational substructure of disorderly politics[J]. Social Force, 1971(49): 529-544.
|
SNOW D A, ZURCHER L A, OLSON S E.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movements: A microstructural approach to differential recruitment[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0(45): 787-801.
|
刘成良. 农民集体行动的动员机制分析——对桂北一个宗族村落的考察[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 7-15.
|
GOULD R V. Insurgent identities: Class, community, and protest in Paris from 1848 to the commun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
张景平. 社区公共空间治理中居民集体行动的困境与出路[J]. 城市问题, 2015(9): 81-85.
|
李斌, 周欣. 村民自治视域下组级治理的集体行动逻辑——基于组织-利益-制度三维框架的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3): 40-46.
|
李祖佩. 村级治理视域中的农民参与——兼议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现[J]. 求索, 2022(6): 131-138.
|
郭景萍. 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J]. 河北学刊, 2006(2): 81-86.
|
TARROW S. Power in movement[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
艾尔东 ∙ 莫里斯, 卡洛尔 ∙ 麦克拉吉 ∙ 缪勒. 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M]. 刘能,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童志锋. 认同建构与农民集体行动——以环境抗争事件为例[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1): 74-80.
|
应星.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M]. 北京: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刘燕舞. 结构规约型动员——农民集体行动动员机制的一个解释框架[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9(6): 24-28.
|
何艳玲. 后单位制时期街区集体抗争的产生及其逻辑——对一次街区集体抗争事件的实证分析[J]. 公共管理学报, 2005(3): 36-41.
|
赵鼎新.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J]. 社会学研究, 2005(1): 168-209.
|
魏程瑞, 陈强. 媒介逻辑、集体行动与政策博弈: 城市环境抗争行动的政治过程分析[J]. 情报杂志, 2019(2): 131-139.
|
GAMSON W A, MODIGLIANI A.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9(1): 1-37.
|
刘敬鲁, 叶庆革. 论国家治理中集体行动运行机制的建构原则[J].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3(1): 170-177.
|
彼得 ∙ L. 伯格, 托马斯 ∙ 卢克曼. 现实的社会建构: 知识社会学论纲[M]. 吴肃然,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苏国勋. 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J]. 国外社会科学, 2002(1): 4-13.
|
王国勤. 当前中国"集体行动"研究述评[J]. 学术界, 2007(5): 264-273.
|
孙立平. 中国农村: 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试论"过程-事件分析"方式[J]. 经济管理文摘, 2001(19): 12-15.
|
刘义强, 黄上真. 从路径依赖到情境依赖: 宗族乡村治理格局的适应性演化——基于广东省3个宗族村庄案例的实证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1): 55-66.
|
王晓毅, 阿妮尔.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 制度优势与行动路径[J]. 社会学研究, 2022 (5): 1-18.
|
周庆智. 地方性规范: 作为乡村扩展秩序的基础[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5): 1-11.
|
吴理财. 对农民合作"理性"的一种解释[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 8-9.
|
刘小珉, 刘诗谣. 乡村精英带动扶贫的实践逻辑——一个基于场域理论解释湘西Z村脱贫经验的尝试[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2): 74-85.
|
杜姣. 基层治理转型背景下农民不合作行为的产生及其应对[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5): 66-76.
|
蒋永甫, 杨祖德, 韦赟. 农地流转过程中村干部的行为逻辑与角色规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 115-122.
|
印子. 发展型基层政权: 乡镇政府的行为逻辑与角色属性——基于浙东Z镇乡村旅游产业案例的分析[J]. 北京社会科学, 2019(11): 51-61.
|
杜姣. 村干部的角色类型与村民自治实践困境——基于上海、珠三角、浙江三地农村的考察[J]. 求实, 2021(3): 83-97.
|
宋婷. 浅议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基于集体行动理论的视角[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5): 101-104.
|
廖晓明, 方婷, 邱俊柯. 农民合作社发展: 社会资本与合作参与——基于多案例比较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 8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