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李克强等出席[EB/OL]. (2015-02-27)[2023-10-10]. https://www.gov.cn/xinwen/2015-02/27/content_2822649.htm.
张卫伟. 论人民"获得感"的生成: 逻辑规制、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 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民获得感的重要论述[J]. 社会主义研究, 2018(6): 8-15.
赵新亮. 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 基于全国23个省优秀乡村教师的实证调查[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11): 81-87.
王红. 政策精准性视角下乡村青年教师激励的双重约束及改进[J]. 教师教育研究, 2019(4): 47-52.
蔺海沣, 张智慧, 赵敏. 学校组织文化如何影响乡村青年教师留岗意愿: 组织承诺的中介效应分析[J]. 教育研究, 2021(8): 142-159.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2020-07-31)[2023-11-10].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04/content_5540386.htm.
曹现强, 李烁. 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2): 18-28.
杨伟荣, 张方玉. "获得感"的价值彰显[J]. 重庆社会科学, 2016(11): 69-74.
郑方辉, 王佳兴, 黄蓝. 乡村振兴: 政府绩效目标、农民获得感与基层治理模式选择: 以G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例[J]. 中国行政管理, 2021(10): 57-64.
聂伟, 蔡培鹏. 让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 社会质量对青年获得感的影响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21(3): 53-60, 119.
檀传宝, 吴越菲, 郜思睿, 等. 简单提倡社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获得感影响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1): 51-56, 96.
陈丹引. 数字获得感: 基于数字能力和数字使用的青年发展[J]. 中国青年研究, 2021(8): 50-57, 84.
徐延辉, 李志滨. 社会质量与城市居民的获得感研究[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 169-181.
文宏, 林彬. 人民获得感: 美好生活期待与国民经济绩效间的机理阐释: 主客观数据的时序比较分析[J]. 学术研究, 2021(1): 66-73.
阳义南. 民生公共服务的国民"获得感": 测量与解析: 基于MIMIC模型的经验证据[J]. 公共行政评论, 2018(5): 117-137, 189.
谢珍萍. 中华文化情境下青年美好生活获得感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J]. 新疆社会科学, 2021(4): 132-141, 170.
吴克昌, 刘志鹏.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民获得感指标体系评价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 13-20.
董瑛. 正风反腐视域下的获得感生成机理研究[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22): 100-109.
杨金龙, 张士海. 中国人民获得感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9(3): 102-112, 160.
栗波. 获得感: 教师职业认同的时代建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29): 36-38.
崔友兴. 新时代乡村教师获得感的内涵、构成与价值[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0(2): 84-89.
蒋亦华. 新世纪我国乡村教师政策获得感的调查与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5): 47-52.
吴亮奎. 乡村教师的专业获得感问题及其弥补性对策[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7(8): 10-14.
于慧. 乡村名师专业发展获得感的样态与启示: 基于自我觉察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18): 70-76.
吕小康, 黄妍. 如何测量"获得感"?: 以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为例[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 46-52.
谭旭运, 董洪杰, 张跃, 等. 获得感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 社会学研究, 2020(5): 195-217, 246.
王艳丽, 陈红. 城市社区居民获得感量表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5): 665-670.
ALDERFER C P.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69, 4(2): 142-175.
孙灯勇, 郭永玉. 相对剥夺感: 想得、应得、怨愤于未得[J]. 心理科学, 2016(3): 714-719.
郑美娟, 秦玉友, 李维, 等. 谁的相对剥夺感更高?: 基于12省份1590名农村教师调查的实证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 2019(8): 86-92.
ALDERFER C P, KAPLAN R E, SMITH K K. The effect of variations in relatedness need satisfaction on relatedness desir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4, 19(4): 507-532.
文军. 西方社会学理论: 当代转向[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281.
阿尔伯特·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M]. 陈欣银, 李伯黍,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10.
VON DER GRACHT H A. Consensus measurement in Delphi studies: review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quality assurance[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2, 79(8): 1525-1536.
SAATY T L. What i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MITRA G, GREENBERG H J, LOOTSMA F A, et al.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decision support.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1988: 109-121.
SIEGEL S.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56: 237.
SAATY T 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GASS S I, HARRIS C M. Encyclopedia of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1: 52-64.
杨华. 陌生的熟人: 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34.
曹俊军. 论教师幸福的追寻[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5): 35-39.
史鹏飞.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获得感[J]. 人民论坛, 2020(Z1): 108-109.
白亮. 乡村教师激励政策优化[J]. 教育研究, 2021(12): 142-15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0.
袁贵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41.
黄玲, 郝明君. 轮岗教师乡土情感的缺失表征、根源及文化形塑[J]. 教师教育学报, 2024(1): 22-31.
文宏, 刘志鹏. 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 基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数据的实证分析[J]. 社会科学, 2018(3): 3-20.
张辉蓉, 谢小蓉. 乡村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基于人与组织匹配理论[J]. 教师教育学报, 2022(5): 56-63.
LUTHANS F, AVOLIO B J, WALUMBWA F O, et al.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5, 1(2): 24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