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昊.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问题及对策[J]. 财政研究, 2016(3): 68-76.
李武, 钱贵霞.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模式[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1(1): 11-20.
YANG Q, TIAN Y H. On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and Rural Green Touris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2019, 15(3): 60-75. doi: 10.4018/IJEIS.2019070104
高鸣, 芦千文.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 70年发展历程与启示[J]. 中国农村经济, 2019(10): 19-39.
张忠根, 吴海江. 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结构: 197个村样本[J]. 改革, 2013(3): 53-59.
张瑞涛, 夏英. 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1): 138-145.
黄振华. 能人带动: 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重要条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54(1): 15-20.
王文彬. 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扫描与优化路径研究——基于要素回归视角[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 39(4): 192-198.
LIU Y S, LI Y H.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 [J]. Nature, 2017, 548(7667): 275-277. doi: 10.1038/548275a
李博. 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及其推进路径——基于不同人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J]. 云南社会科学, 2020(4): 137-143.
吴海江. 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197个村的调查数据[J]. 云南社会科学, 2014(1): 65-69.
雒柏臣. 贫困村集体经济收益模式及收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安市前锋区94个贫困村的调研[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8.
楼宇杰, 张本效, 王真真. 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金华市的调查数据[J]. 浙江农业学报, 2020, 32(8): 1506-1512.
王海英, 屈宝香. 基于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9): 205-213.
徐冠清, 余劲. 增长抑或发展: 我国财政扶持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J]. 经济地理, 2023, 43(2): 165-171, 189.
张洪振, 任天驰, 杨汭华. 大学生村官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吗?——基于中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J]. 中国农村观察, 2020(6): 102-121.
YUE X, LI Y Y, ZHOU L. The Impact of Empowerment Practice on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Rural Communities in China [J]. Land, 2023, 12(4): 908. doi: 10.3390/land12040908
王永明, 王美霞, 吴殿廷, 等. 贵州省乡村贫困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2): 217-227.
李玉杰. 贵州独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性评价[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 37(3): 66-73.
蔡智聪, 廖和平, 洪惠坤, 等. 西南丘陵山区脱贫县农户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贵州省独山县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4(11): 25-38.
张晋华, 冯开文, 黄英伟.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增收绩效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12(9): 4-12.
李红. 生产经营型农民合作社对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的实证分析[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8.
CHEN A. The Politics of the Shareholding Collective Economy in China's Rural Villages [J].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16, 43(4): 828-849. doi: 10.1080/03066150.2015.1078318
汪恭礼, 崔宝玉.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 经济纵横, 2022(3): 96-102.
马彦丽, 施轶坤. 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行为及其转化——基于13个合作社340个农户的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2(6): 101-108.
谢花林, 吴箐, 李秀彬. 湘闽赣山区劳动力转移差异对梯田撂荒决策和规模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3, 78(1): 16-34.
许泉, 万学远, 张龙耀.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创新[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5): 101-106.
TIAN X J, WU M H, MA L, et al. Rural Finance, Scale Management and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20, 12(2), 349-365.
徐春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X县为例[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22.
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 1173-1182.
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 2004, 36(5): 614-620.
LU B B, CHARLTON M, FOTHERINGHAMA A S.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Using a Non-Euclidean Distance Metric with a Study on London House Price Data [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1, 7: 92-97.
李涛, 张帅, 廖和平. 重庆市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探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4): 1-11.
方远平, 谢蔓. 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基于中国省域的ESDA-GWR分析[J]. 经济地理, 2012, 32(9): 8-14.
孟斌, 王劲峰, 张文忠, 等.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4): 393-400.
刘愿理, 廖和平, 巫芯宇, 等. 西南喀斯特地区耕地破碎与贫困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1): 10-20.
RUBIN D B. Estimating Causal Effects from Large Data Sets Using Propensity Scores [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7, 127(8_Part_2): 757.
HARDING D. Counterfactual Models of Neighborhood Effects: The Effect of Neighborhood Poverty on Dropping out and Teenage Pregnancy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3, 109(3): 676-719.
朱琳, 陈荣赓, 廖和平, 等. 土地流转何以促进农户增收——基于收入来源的视角[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7): 21-31.
周晓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及对策建议[J]. 世界农业, 2019(4): 32-37.
钱再见, 汪家焰. "人才下乡": 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流入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L市G区的调研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19(2): 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