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 儿童文学的再准备[N]. 人民日报, 2015-07-17(24).
|
李利芳. 中国儿童文学价值论纲要[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5): 118-131.
|
李利芳. 构建中国特色儿童文学批评价值体系[J]. 中国文学批评, 2022(2): 69-76.
|
吴翔宇. 跨学科拓展与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化的演进[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3): 175-182.
|
李利芳. 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 现状、趋势与方法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3): 167-174.
|
朱自强. 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范式——以周作人为中心的考察[J]. 中国文学研究, 2021(4): 127-135.
|
侯颖. 儿童文学的"软"与少儿出版的"硬"——读崔昕平《出版传播视域中的儿童文学》[J]. 名作欣赏, 2016(10): 141-143.
|
方卫平. 伦理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 1-9.
|
刘晓南. 第四种批评[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1.
|
朱自强. 论新文学运动中的儿童文学[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4): 116-121.
|
吴翔宇. 边界、跨域与融通——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文学"一体化"的发生学考察[J]. 文学评论, 2020(1): 139-147.
|
吴翔宇. 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下儿童文学批评的问题、结构与方法[J]. 河北学刊, 2023(1): 100-108.
|
张丽军. 文学评奖机制改革与新时期文学[J]. 小说评论, 2010(6): 4-8.
|
姚苏平. 儿童文学评奖机制的美中比较研究——以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与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为例[J]. 当代文坛, 2016(6): 150-155.
|
江雪. 评奖与中国儿童文学观察[J]. 中国图书评论, 2022(5): 79-93.
|
朱自强.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J]. 文艺争鸣, 2006(2): 55-59.
|
谭旭东. 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本体建构的乏力及学科建设维度[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8(2): 38-44.
|
郑振铎选集: 下册[M]. 陆荣椿, 编选.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 1106.
|
蒋风. 中国儿童文学大系: 理论(1)[G]. 太原: 希望出版社, 2009.
|
陈先红, 宋发枝. "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1): 40-46.
|
贺桂梅, 张晋业. "我将文学研究视为认识中国的中介"——贺桂梅教授访谈录[J]. 当代文坛, 2023(4): 23-35.
|
杨义.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J]. 学术研究, 2007(9): 129-135.
|
张晓, 邵谧. 中国神话在《月夜仙踪》中的"译述"研究[J]. 外国语文, 2023 (6): 122-131.
|
王一川. 中国人想象之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中国形象[G]//东方丛刊: 1997年第1/2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
|
王友缘. 新童年社会学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其进展[J]. 学前教育研究, 2011(5): 34-39.
|
李学斌. 从"中国式童年"到"中国童年精神"——论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审美价值取向[N]. 文艺报, 2018-03-12(5).
|
刘晓东. 发现伟大儿童: 从童年哲学到儿童主义[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47.
|
党圣元. 老子评注[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7: 87.
|
管子[M]. 李山, 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269.
|
孟子[M]. 戚良德, 马庆娟, 点注.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9: 71.
|
李贽全集: 焚书注3[M]. 张建业, 张岱, 注.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276.
|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 钱春绮,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21, 23.
|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诗选[M]. 杨德豫,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262-272.
|
华兹华斯诗歌精选[M]. 杨德豫, 译.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0: 5.
|
加斯东·巴什拉. 梦想的诗学[M]. 刘自强,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147, 161.
|
玛丽亚·蒙台梭利. 发现孩子[M]. 蒙台梭利丛书编委会, 编译. 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2: 13.
|
弗洛伊德. 摩西与一神教[M]. 李展开,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89.
|
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M]. 吴燕莛,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大卫·帕金翰. 童年之死: 在电子媒介时代成长的儿童[M]. 张建中,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5.
|
伍晓明. 理论何为?[J]. 文艺研究, 2022(1): 13-25.
|
周小仪. 社会历史视野中的文学批评——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J]. 国外文学, 2001(4): 3-8.
|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M]. 侯且岸, 选编导读注释.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94.
|
郭沫若全集: 第15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276-277.
|
儿童共产主义组织运动决议案[N]. 先驱, 1923-05-10.
|
大众文艺第二次座谈会[J]. 纪念与研究, 1980: 47-50.
|
南帆. 文学批评中的"历史"概念[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3): 147-163.
|
詹艾斌. 社会历史批评的当代境况与重建立场的确立[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6): 112-119.
|
王泉根.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44-54.
|
李利芳, 李洁欣. 二十余年来中西儿童文学伦理批评研究述论[J]. 齐鲁学刊, 2023(5): 149-160.
|
赵霞. 儿童与儿童文学的精神深度——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精神分析批评的历史与现实[J]. 南方文坛, 2022(3): 100-106.
|
赵慧平. 批评的视界[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8.
|
南帆. 批评抛下文学享清福去了[N]. 中华读书报, 2003-03-12(10).
|
霍小光, 张旭东, 张晓松, 等.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评述[N]. 人民日报, 2023-10-16(5).
|
代玉启.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三重维度及其系统构建[J]. 求索, 2023(1): 40-47.
|
谢伏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5): 4-22.
|
吴晓明. 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J]. 中国社会科学, 2011(2): 5-13.
|
王泉根. 中国儿童文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产出方式与学科发展研究——以2001至2020年136篇博士学位论文为中心[J]. 中国文学研究, 2023(3): 37-46.
|
朱立元.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 "文学是人学"命题的再阐释——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J]. 探索与争鸣, 2008(9): 4-10.
|
陈培浩. 批评的呼吸[J]. 南方文坛, 2020(4): 1-2.
|
李彦姝. 真批评的"假想敌"——对中国当下文艺批评现场的观察与反思[J]. 探索与争鸣, 2023(9): 167-176.
|
吴翔宇. 重审中国儿童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一体化[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3): 90-99.
|
朱自强. 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思考[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 80-86.
|
黄子平, 陈平原, 钱理群.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文学评论, 1985(5): 3-14.
|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9(2).
|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 人民日报, 2023-02-08(1).
|
卫栋. 本土和域外: 两种资源的互动与茅盾儿童文学翻译观的确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4): 218-228.
|
吴翔宇. 资源转换与中国儿童文学语言现代化的生成[J]. 文学评论, 2023(6): 127-135.
|
刘靖, 刘方华. 国内外儿童绘本翻译研究: 现状与展望[J]. 外国语文, 2023(6): 110-121.
|
李建军. 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M].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4: 315、306.
|
许军娥. 文学批评: 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因素之一[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9): 134-137.
|
贺仲明. 重建我们的文学信仰[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
|
方卫平.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M]. 上海: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 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