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心灵的整饰: 人类情感的商业化[M]. 成伯清, 淡卫军, 王佳鹏, 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21.
|
郭小安, 李晗. 情绪劳动与情感劳动: 概念的误用、辨析及交叉性解释[J]. 新闻界, 2021(12): 56-68.
|
刘芳儒. 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的理论来源及国外研究进展[J]. 新闻界, 2019(12): 72-84.
|
YIN H B.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teacher emotional labour strategy scale in China[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2, 32(4): 451-465. doi: 10.1080/01443410.2012.674488
|
余凤燕, 郑富兴. 因果机制与管理路径——国外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综述[J]. 比较教育学报, 2021(6): 101-115. doi: 10.3969/j.issn.2096-7810.2021.06.008
|
王卫华, 李书琴. 国外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进展与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21(8): 19-36.
|
迈克里诺·扎莫拉斯. 以情立教: 一种后现代式探索[M]. 赵鑫, 译.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0: 29.
|
胡亚琳, 王蔷. 教师情感研究综述: 概念、理论视角与研究主题[J]. 外语界, 2014(1): 40-48.
|
赵鑫, 熊川武. 教师情感劳动的教育意蕴和优化策略[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5): 17-21.
|
吴立岚.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续完)——教师要掌握流露情感的教育艺术[J]. 教与学, 1980(2): 16-18.
|
韩向前. 课堂气氛初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6(3): 6-10.
|
刘俐李. 论高校课堂教学的非智力因素效能[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4): 24-29.
|
张宏柱.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把握[J]. 大理师专学报(综合版), 1998(2): 72-75.
|
李翠兰, 宋会君, 张文键, 等. 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分析[J].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1994(1): 107-110, 122.
|
陈梦稀. 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情感品质[J]. 湖南教育, 1999(7): 32-33.
|
李玉泉. 应重视教师管理中的"情感投入"[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1997(2): 61-65.
|
张梦中. 情感劳动是教师工作的实质[J]. 当代教育论坛, 2005(16): 37-38.
|
孙俊才, 卢家楣. 国外教师情绪研究的视角转换与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07(7): 19-23.
|
田学红, 周厚余, 陈登伟. 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劳动状况调查[J]. 中国特殊教育, 2009(8): 50-56.
|
吴宇驹, 刘毅. 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问卷的编制[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102-108.
|
孙阳, 张向葵. 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与情绪耗竭的关系: 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21(2): 256-259, 262.
|
YIN H B, LEE J, ZHANG Z H, et al.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acher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3, 35: 137-145.
|
YIN H B. Knife-like mouth and tofu-like heart: emotion regulation by Chinese teachers in classroom teaching[J].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016(1): 1-22.
|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2018-09-11)[2024-02-23]. 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n1/2018/0911/c117092-30284991.html.
|
高晓文, 于伟. 教师情感劳动初探[J]. 教育研究, 2018(3): 94-102.
|
赵鑫, 谢小蓉. 乡村小学新教师情感劳动的质性研究[J]. 基础教育, 2018(5): 55-62.
|
田国秀, 朱小爽. 整饰与表演: 中小学心理教师的情感劳动——情感体制视域下的教育民族志考察[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70-80, 195.
|
王瑜, 娄雨璠. 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防返贫治理体系的内容建构[J]. 教育与职业, 2021(18): 12-18.
|
沈伟, 王娟, 孙天慈. 逆境中的坚守: 乡村教师身份建构中的情感劳动与教育情怀[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增刊2): 54-62.
|
甘晓敏. 论教师在公开课中的情感劳动[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29): 39-42.
|
曹纯惠. 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形成机制及问题——基于情感劳动理论视角[J]. 教师教育学报, 2023(4): 76-81.
|
艾诗根. "好教师"的情感调节策略探析——基于师范生教育传记的考察[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18): 55-62.
|
梁茜. 农村初任教师情感劳动的动因、过程及影响因素——基于对11位农村初任教师的访谈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19(2): 75-83.
|
陈玉佩. 建构亲密与控制情绪: 幼儿教师的情感劳动研究——以北京市3所幼儿园的田野调查为例[J]. 妇女研究论丛, 2020(2): 45-62.
|
陈晓红, 石艳. 适应与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情感劳动组织性影响因素的一项质性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5): 61-69.
|
王兆璟, 张艳艳. 论教育研究的情感转向[J]. 社会科学战线, 2023(5): 249-258.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2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3.
|
朱德全, 曹渡帆. 教育研究中情感转向的出场与实现[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 45-54.
|
胡志明.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思想的三重逻辑互动[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24): 14-16.
|
李泽厚.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187.
|
于伟, 栾天. 历史本体论与走向情本体的教育[J]. 教育学报, 2011(4): 36-45.
|
杨国荣. 历史与本体——李泽厚哲学思想论略[J]. 学术月刊, 2022(3): 38-47.
|
左金磊, 尹梦曦. 生存、生命、生活——论李泽厚"情本体"的实践转向[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 35-40.
|
肖建华. 李泽厚"情本体"美学思想的儒学根基[J]. 中国文学研究, 2020(2): 8-15.
|
李长伟. 教育研究的独特性——带着天意, 扎根大地[J]. 现代大学教育, 2021(4): 25-31.
|
田慧生. 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 教育研究, 2005(2): 50-57.
|
孙俊才, 石荣. 儒家文化的情感智慧[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5): 10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