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实, 沈扬扬. 中国的减贫经验与展望[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5): 12-19.
|
时鹏, 余劲. 风险预期、市民化感知及农户认知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21(7): 1387-1402.
|
陈绍军, 马明, 陶思吉. 共同富裕视域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生计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1): 94-108.
|
张晨, 马彪, 仇焕广. 安置方式、社交距离与社会融入——来自中国8省(区)16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证据[J]. 中国农村观察, 2022(4): 153-169.
|
马明, 陈绍军, 陶思吉, 等.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策略、生计资本与家庭收入影响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8): 1-10.
|
时鹏, 王倩, 余劲. 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及效应——基于陕南3市8县1712个农户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 2022(2): 190-202.
|
ZOU C M, LIU J Z, LIU B C, et al. Evalua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by relocation under the link policy: A case study from Tongyu county, Jilin province,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19(18): 5061-5061.
|
LENGG X, FENG X L, QIU H G. Income effec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location program on rural farmers in Chin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1(4): 891-904.
|
刘明月, 冯晓龙, 汪三贵.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研究[J]. 农村经济, 2019(3): 64-72.
|
吕建兴, 曾小溪, 汪三贵. 扶持政策、社会融入与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返迁意愿——基于5省10县530户易地扶贫搬迁的证据[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 29-40, 156.
|
殷浩栋, 王瑜, 汪三贵.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 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11): 104-114.
|
时鹏, 余劲.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一个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架构[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1): 38-43.
|
蔡进, 邱继勤, 禹洋春, 等. 秦巴山区不同类型贫困户易地搬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重庆418户农户调查[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11): 121-132.
|
涂圣伟.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政策导向与战略重点[J]. 改革, 2020(9): 118-127.
|
黄承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演进逻辑[J]. 农业经济问题, 2022(6): 4-11.
|
严小燕, 祁新华, 潘颖, 等. 贫困退出背景下返贫脆弱性评价——融合区域与个体的新视角[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2): 440-458.
|
汪三贵, 周园翔. 构建有效的防规模性返贫的机制和政策[J]. 农业经济问题, 2022(6): 12-22.
|
郑瑞强, 曹国庆. 脱贫人口返贫: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风险控制[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6(6): 619-624.
|
何华征, 盛德荣. 论农村返贫模式及其阻断机制[J]. 现代经济探讨, 2017(7): 95-102.
|
谢晓非, 徐联仓. 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J]. 心理学动态, 1995(2): 17-22.
|
黄国庆, 刘钇, 时朋飞. 民族地区脱贫户返贫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构建[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79-88, 181-182.
|
ZHANG R Q, HE Y W, CUI W K, et al. Poverty-returning risk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the registered poor households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and natural breaks: A case study of Yunyang district, Hubei province[J]. Sustainability, 2022(9): 5228-5228.
|
方行明, 魏静, 郭丽丽.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反思与重构[J]. 经济学家2017(3): 24-31.
|
牛文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5): 9-14.
|
赵普, 龙泽美, 王超. 规模性返贫风险因素、类型及其政策启示——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的调查[J]. 管理世界, 2022(11): 146-158, 173, 159.
|
李聪, 高梦, 李树茁, 等. 农户生计恢复力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来自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地区的证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7): 150-160.
|
李川, 漆雁斌, 何仁伟, 等. 生计恢复力视角下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2(4): 74-81, 129.
|
CATER M R, LITTLE P D, MOGUES T, et al. Carter. Poverty traps and natural disasters in Ethiopia and Honduras[J]. World development, 2007(5): 835-856.
|
高军波, 喻超, 戈大专, 等. 不同地理环境下农户致贫机理的多尺度比较——以河南省为例[J]. 资源科学, 2019(9): 1690-1702.
|
陈烨烽, 王艳慧, 赵文吉, 等. 中国贫困村致贫因素分析及贫困类型划分[J]. 地理学报, 2017(10): 1827-1844.
|
冯康利, 刘小鹏, 卫宇曦, 等. 区域深度贫困出列村脱贫稳定性测度与影响因素识别[J]. 水土保持研究, 2023(4): 347-354.
|
段立中, 成春林. 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防止返贫吗?——基于微观家庭多维贫困脆弱性的视角[J]. 金融发展研究, 2023(3): 11-21.
|
陈文美, 张昌柱, 李春根. 农村脱贫家庭返贫风险测度及预警机制构建研究——基于生计脆弱性的分析框架[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3(2): 73-82.
|
李会琴, 潘婧妍, 侯林春, 等. 生计恢复力视角下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评估与因素识别[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3(2): 88-95.
|
贾男, 王赫. 脱贫农户返贫风险防范政策研究[J]. 经济研究, 2022(10): 121-137.
|
孙晗霖, 蒲彦鑫, 侯青青. 西部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返贫致贫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 131-142.
|
郭子钰, 谢双玉, 乔花芳, 等. 乡村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恩施州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2(4): 668-678.
|
张永丽, 陈建仲. 基于农户生计脆弱性视角的防返贫应对策略[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86-99.
|
程国强, 马晓琛, 肖雪灵.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思考与政策选择[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 1-9.
|
聂畅, 杨燕云, 张振秋. 星点效应面结合CRITIC权重赋值法优选芍药甘草汤的制备工艺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20(12): 145-147.
|
季天妮, 周忠发, 牛子浩, 等. 易地扶贫搬迁前后农户生计恢复力对比分析: 以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安置点为例[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11): 1406-1414.
|
王增文, 邓大松. 农村家庭风险测度及风险抵御和防范机制研究——兼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抵御风险的有效性[J]. 中国软科学, 2015(7): 182-192.
|
翁辰, 朱红根, 陈杰. 扶贫小额信贷可以提高农户自雇经营绩效吗[J]. 农业技术经济, 2021(10): 38-52.
|
刘明月, 冯晓龙, 冷淦潇, 等.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 制约因素与模式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10): 51-63.
|
王志章, 杨志红. 农地流转、非农就业与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效益[J]. 西部论坛, 2020(4): 59-68.
|
汪德华, 邹杰, 毛中根. "扶教育之贫"的增智和增收效应——对20世纪90年代"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评估[J]. 经济研究, 2019(9): 155-171.
|
郑超, 王新军, 孙强.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健康风险冲击与精准扶贫绩效研究[J]. 公共管理学报, 2022(1): 146-158, 176.
|
雷焕贵. 中国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探索——基于"五个一批"与"五大振兴"衔接的视角[J]. 财会月刊, 2023(6): 130-136.
|
王华, 曹成航, 李博康. 多维贫困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可持续扶贫的影响分析[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2(9): 8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