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 人民日报, 2023-05-30(1).
|
曾天山. 教材论[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
|
秦翠华. 开放、探究、发展的教材观——新课程让教材活起来[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4(7): 20-21.
|
聂幼犁.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140.
|
李霞. 大教材观视野下的教材与课程教学活动的关系[J]. 中国培训, 2020(10): 43-44.
|
黄宝忠. 从"大工程观"到"大教材观": "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教育出版创新[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5): 105-117.
|
李朋义. 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是教育出版发展的趋势[J]. 出版发行研究, 2013(9): 35-37. doi: 10.3969/j.issn.1001-9316.2013.09.009
|
石鸥, 张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应对[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2): 18-24.
|
颜晓峰.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N]. 人民日报, 2023-04-14(9).
|
罗生全. 论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8): 4-11.
|
杜瑞军, 李芒. 我国高等学校教材管理的基本逻辑[J]. 教育研究, 2019(6): 116-127.
|
黄明东, 蔺全丽, 李晓锋. 高校新形态教材的特征、发展态势与建设路径[J]. 出版科学, 2022(2): 32-39.
|
余宏亮. 建设教材强国: 时代使命、主要标志与基本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3): 95-103.
|
项久雨. 初步构建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体系[J]. 人民教育, 2023(12): 9-12.
|
李冉, 刘佳. 凝聚"教材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新时代教材建设体制机制的历程、结构与展望[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4): 53-5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EB/OL]. (2023-09-04)[2023-12-1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cxsh/202309/t20230914_1080240.html.
|
罗伯特·赫钦斯. 学习型社会[M]. 林曾, 李德雄, 蒋亚丽, 等,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154-155.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 1996: 207.
|
高志敏, 朱敏, 傅蕾, 等. 中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知"与"行"的重温与再探[J]. 开放教育研究, 2017(4): 50-64.
|
林丹, 柳海民. 渐进改革: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路向的理性选择[J]. 教育研究, 2009(7): 26-32.
|
严家丽, 孔凡哲. 国内"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研究现状及其反思[J]. 上海教育科研, 2013(5): 48-52.
|
李秉德. 教学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185.
|
曾家延, 崔允漷. 学生使用教科书研究: 教材研究的新取向[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11): 67-74.
|
石鸥. 最不该忽视的研究——关于教科书研究的几点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5): 5-9.
|
张倩, 黄毅英, 石鸥. 教科书的使用: 教师与教科书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数学教科书的调查与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1): 77-84.
|
潘信林, 陈思琪.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建设研究评估与展望[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9): 12-20.
|
丁朝蓬. 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93.
|
孔凡哲, 李潇萌, 史宁中. 美国基础教育教材质量保障机制及启示: 基于教材评价视角[J]. 全球教育展望, 2023(10): 64-78.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
|
罗儒国, 刘佳. 我国教材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教师教育学报, 2017(4): 76-83.
|
李栋, 杨道宇. 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面临的五个问题[J]. 教学与管理, 2015(10): 71-73.
|
靳玉乐, 赵瑞雪.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逻辑[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22-30.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1.003
|
靳玉乐, 王洪席. 十年教材建设: 成就、问题及建议[J]. 课程·教材·教法, 2012(1): 12-16.
|
罗生全. 用好统编教材, 落实国家事权[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22(10): 1.
|
图恩·梵·迪克. 话语研究: 多学科导论[M]. 2版. 周翔,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347-350.
|
丁钢, 侯怀银, 谭维智, 等. 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 问题与路径[J]. 基础教育, 2021(1): 13-39.
|
李政涛, 文娟. 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贡献与国际认同[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8(3): 62-72.
|
李慧慧, 和学新. 中国教育学自主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34): 3-10.
|
陈友芳.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教材学建设的定位与关键研究问题[J]. 新课程评论, 2023(11): 7-11.
|
杨宜勇, 邢伟. 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侧改革研究[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5): 70-83.
|
张振, 刘学智. 教材制度建设的困境与超越: 国家治理视角[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10): 53-57.
|
田慧生. 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推进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J]. 课程·教材·教法, 2024(2): 4-6.
|
倪红日. 应该更新"事权与财权统一"的理念[J]. 涉外税务, 2006(5): 5-8.
|
宋乃庆, 贾璞.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100年: 走向公平与质量的教育——以党的教育方针为逻辑主线[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127-139.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3.012
|
刘晖, 汤晓蒙. 试论各级各类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时序[J]. 教育研究, 2013(9): 89-94.
|
范国睿. 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理论假设与实践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17(5): 5-21.
|
王牧华, 李若一. 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政策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133-145. doi: 10.13718/j.cnki.xdsk.2022.03.012
|
袁玉芝, 刘复兴. 教育治理的关键在于制度现代化[N]. 光明日报, 2022-04-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