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生, 吴佳妮. 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以见成效?——论学业负担的时间分配本质与机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5-14.
艾兴.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 概念、归因与对策——基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 93-97. doi: 10.13718/j.cnki.xdsk.2015.04.012
陈丽华. 教育质量监测中的学业负担概念厘清与指标建构[J]. 当代教育科学, 2017(8): 62-65.
马健生, 刘云华. 资本扩张真的不会加重学业负担吗?——兼答《限制资本能解决"减负难"问题吗?》[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2(2): 40-46.
龙宝新. 中小学学业负担的增生机理与根治之道——兼论"双减"政策的限度与增能[J]. 南京社会科学, 2021(10): 146-155.
王绯烨, 刘方. 从课外时间分配看学生学业负担——我国初中学生学业负担的实证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10): 32-38.
张晓东.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26): 26-28.
张铭凯. 学业负担的技术治理: 价值审视、向度剖析与限度澄明[J]. 电化教育研究, 2023(4): 26-32.
张铭凯. 文化治理: 学业负担治理的理念转换与实践路向[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2): 47-54.
靳玉乐, 赵瑞雪. 学业负担综合治理的基本理路[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3(1): 186-192.
张铭凯, 罗生全. 学业负担的政策治理机制[J]. 全球教育展望, 2015(12): 70-80.
冉连, 张曦.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 内涵、挑战与路径创新[J]. 湖北社会科学, 2020(11): 32-38.
胡宁生, 魏志荣.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生态治理[J]. 南京社会科学, 2012(8): 95-101.
刘秀峰. 论我国良好教育生态构建的提出、内涵与路径[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116-125.
康博. 商务英语专业三元交互教育生态理念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8): 170-173.
王贤文, 周险峰. 学业负担治理研究十年: 回顾与展望[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3): 121-127.
李宝庆, 魏小梅. 新高考改革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79-90. doi: 10.13718/j.cnki.xdsk.2020.03.009
苏霞.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其破解之道[J]. 教学与管理, 2019(24): 77-79.
靳玉乐, 杨征铭, 艾兴, 等. 学业负担治理的历程检视与进路探寻(笔谈)[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7): 1-16.
杨锃, 叶珍. 以代际中的自我为方法: 当代白领青年的工作意义建构[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12): 65-74+83.
董帅鹏. 面子实践与农村教育不平等的形成[J]. 青年研究, 2022(6): 80-90.
祁占勇, 王书琴. "双减"政策执行的碎片化困境及整体性治理[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2(6): 13-22.
杨程. 校外线上培训的规范与治理[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10): 56-61.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 徐汝舟,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32-35.
邱昆树. 新异化的隐忧——对现代教育速度逻辑的反思[J]. 教育研究, 2022(9): 76-86.
杨旭, 李剑萍. 原创型教育家: 文化自觉的际遇、境界与路径[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4): 95-103.
许杰. 论我国现行教育价值取向与学生的学习负担[J]. 教育科学, 2003(1): 25-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5.
罗生全, 李红梅. 学业负担的社会机制[J]. 教育发展研究, 2014(24): 45-50.
靳玉乐, 罗生全. 学业负担、教学效能和学习效能的水平及其关系探究[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19(2): 73-89.
姚林群. 我国学校教学质量观的反思与重构[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2): 49-53.
桑新民, 谢阳斌, 余中, 等. 教育数字化转型系统工程笔谈[J]. 现代教育技术, 2023(1): 5-16.
王鉴, 刘莹. 再论课程实施的实践逻辑[J]. 教育研究, 2022(10): 106-117.
孙杰远, 于玲. "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逻辑与发展向度[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6): 1-9.
胡建华. 教学学术研究: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高阶层次[J]. 江苏高教, 2023(1):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9(20): 6-10.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EB/OL]. (2021-01-28)[2023-09-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102/t20210207_512888.html.
王学. 教育功利性取向的德性反思[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 28-37.
高平. 胡塞尔现象学对当代教育的影响[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7): 20-22.
张宁娟, 燕新, 左晓梅, 等. 构建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七[J]. 教育研究, 2022(7): 4-16.
毛华兵, 闫聪慧. 论价值共识[J]. 湖南社会科学, 2023(1): 22-28.
朱永新. 教育强国建设: 内涵、挑战与实践路径[J]. 中国远程教育, 2023(10): 1-10.
孟宪云, 罗生全. 过重学业负担生成的课程动因及其优化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Z2): 108-112.
陈志伟, 周飞, 余慧娟, 等. 2021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J]. 人民教育, 2022(Z1): 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