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 张进辅, 黄希庭.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 心理学报, 2002(4): 407-413.
|
SEEMAN M. On the meaning of alienation[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59, 24(6): 783-791. doi: 10.2307/2088565
|
SEEMAN M. The signals of 68: alienation in pre-crisis Franc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2, 37(4): 385-402. doi: 10.2307/2093178
|
杨东, 吴晓蓉. 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 心理科学进展, 2002(1): 71-77. doi: 10.3969/j.issn.1671-3710.2002.01.011
|
李芒, 申静洁. 论教师教学的信息技术疏离感[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5): 62-68. doi: 10.3969/j.issn.1006-9860.2020.05.016
|
周国韬. 习得性无力感理论浅析[J]. 心理科学通讯, 1988(6): 49-53.
|
王艳. 智慧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师胜任力及其提升路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2): 49-56.
|
郭庆华. 编辑的技术焦虑[J]. 编辑之友, 2019(7): 77-84.
|
宫下一博, 小林利宣. 青年期における「疎外感」の発達と適応との関係[J]. 教育心理研究, 1981, 29(4): 297-305.
|
张春兴. 张氏心理学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
于雪. 机体哲学视域中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风险成因与治理[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3 (3): 20-25.
|
于雪. 人机关系的机体哲学探析[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7: 36.
|
王前. 生机的意蕴——中国文化背景的机体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
E. 舒尔曼. 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M]. 李小兵, 谢京生, 张峰, 等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5: 127.
|
贝尔纳·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1. 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 裴程,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9: 96.
|
靳玉乐, 李叶峰. 论教育自由的尺度及实现[J]. 高等教育研究, 2015 (4): 21-26.
|
余宏亮, 靳玉乐. 教学自由的意义危机及其消解策略[J]. 教师教育研究, 2013(6): 13-18.
|
辛继湘, 杨志平. 非力量伦理: 重拾教学中被技术遮蔽的自由——基于埃吕尔技术自主论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4): 5-10.
|
叶波, 吴定初. 智能时代的教师实践智慧: 走向智慧的实践[J]. 教育研究, 2020(12): 129-140.
|
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乡村振兴局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 (2022-04-02)[2024-01-10].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97984.htm.
|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 (2022-11-30)[2024-01-19].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2/21/content_5742422.htm.
|
陈红兵. 国外技术恐惧研究述评[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1(4): 16-21, 15.
|
罗莎莎, 靳玉乐. 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危机、成因及其应对——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J]. 教师教育研究, 2020(3): 53-59.
|
伍叶琴, 李森, 戴宏才. 教师发展的客体性异化与主体性回归[J]. 教育研究, 2013(1): 119-125.
|
郭湛.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 修订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9.
|
邓磊, 钟颖. 智能化时代教师教育生态的反思与重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0(5): 1-10.
|
姜勇. 论教师的精神成长——批判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2): 55-57.
|
金生鈜. 论教育自由[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65-70.
|
王平, 朱小蔓. 建设情感文明: 当代学校教育的必然担当[J]. 教育研究, 2015(12): 12-19.
|
郭景萍.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4.
|
赵鑫, 吕寒雪. 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 何以必要与何以可为[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5): 70-77.
|
程东峰. 责任伦理导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27.
|
陈亮. 新时代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精神及其培育[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2): 1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