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宝新, 邱灿. 数字化时代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8): 79-85.
|
赵磊磊, 张黎, 代蕊华, 等.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 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向[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6): 14-21.
|
汪时冲, 方海光, 张鸽, 等. 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型"双师课堂"研究——兼论"人机协同"教学设计与未来展望[J]. 远程教育杂志, 2019(2): 25-32.
|
祝智庭, 戴岭, 赵晓伟. "近未来"人机协同教育发展新思路[J]. 开放教育研究, 2023(5): 4-13.
|
杨一格, 黄甫全, 梁梓珊. AI主讲课程开发的教师减负效应: 一项试验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2): 46-62.
|
郅庭瑾, 王亚男.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负担的风险分析与纾解策略[J]. 教师发展研究, 2023(1): 15-19.
|
赵磊磊, 张黎, 章璐, 等. 中小学教师的人工智能焦虑: 现状分析与消解路向[J]. 现代教育技术, 2022(3): 81-91.
|
罗莎莎, 靳玉乐. 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危机、成因及其应对——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J]. 教师教育研究, 2020(3): 53-59.
|
崔宇路, 张海. 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困境、成因及对策[J]. 现代教育技术, 2022(6): 35-42.
|
孙瑞芳, 滕洋.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主体性的遮蔽与复归[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3(1): 52-59.
|
罗儒国. 教师数字化教学的知识风险: 典型表征与化解进路[J]. 现代大学教育, 2024(1): 89-99.
|
孙伟平. 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J]. 中国社会科学, 2020(12): 119-137.
|
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M]. 何博闻,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4: 19.
|
文军. 回到"不确定性": 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反变[J]. 浙江学刊, 2023(3): 103-113.
|
哈尔特穆特·罗萨. 加速: 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M]. 董璐,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245.
|
温旭. 从数字异化到数字共鸣: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加速的双重幻象——以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为视角[J]. 新闻界, 2022(9): 55-65.
|
邱昆树. 新异化的隐忧——对现代教育速度逻辑的反思[J]. 教育研究, 2022(9): 76-86.
|
唐钧. 人工智能的社会风险应对研究[J]. 教学与研究, 2019(4): 89-97.
|
贾丽萍, 曹璨. 人工智能自主发明的社会风险及其法律应对[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2): 82-89.
|
姜传松. 论教育社会风险及其防范[J]. 教育学术月刊, 2011(12): 51-53.
|
王娟, 杨现民, 郑浩, 等. 大数据时代教育政务数据开放的风险分析及防控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6): 95-103.
|
罗生全, 谭爱丽, 钟奕军.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3(2): 79-88.
|
李伯聪. 风险三议[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5): 48-55.
|
王治东. 人工智能风险性刍议[J]. 哲学分析, 2017(5): 31-39.
|
冯锐, 孙佳晶, 孙发勤. 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伦理风险与理性抉择[J]. 远程教育杂志, 2020(3): 47-54.
|
陆群峰. 后信任社会的形成与应对[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2(1): 43-49.
|
王亮. 社交机器人"单向度情感"伦理风险问题刍议[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1): 56-61.
|
陈廷柱, 管辉. 教育数字化: 转型还是赋能[J]. 中国远程教育, 2023(6): 11-18.
|
倪娟, 王澍, 高慧珠, 等. 我国教育风险研究现状与展望[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8(4): 31-36.
|
薛晓源, 刘兴华. 数字全球化、数字风险与全球数字治理[J]. 东北亚论坛, 2022(3): 3-18.
|
任友群, 杨晓哲. 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强师之路[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7): 1-6, 15.
|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M]. 胡泳, 范海燕, 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102.
|
杜严勇. 智能社会建构中的算法文化: 本质特征、伦理风险及其规避路径[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77-87.
|
孔苏. 智能教育的算法技术规训困境与出路[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12): 36-40, 54.
|
李耘耕. 从规训到流动: 数字媒介网络的权力实践模式转变[J]. 学术研究, 2018(3): 59-66.
|
狄波拉·勒普顿. 数字社会学[M]. 王明玉,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42.
|
张宪丽. 数字世界中的共有凝视: 从福柯和拉康出发的思考[J]. 学习与探索, 2022(12): 50-59.
|
米歇尔·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刘北成, 杨远婴,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229.
|
张婧羽, 李志红. 数字身份的异化问题探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9): 45-49.
|
裴娣娜. 主体教育的理论探析(笔谈)——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范畴及基本问题[J]. 教育研究, 2004(6): 13-15.
|
哈尔特穆特·罗萨. 新异化的诞生: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 郑作彧,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136.
|
金生鈜, 曹永国.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心灵[J]. 教师发展研究, 2019(2): 27-34.
|
王素, 袁野. 国际教育数字化转型经验与策略分析[J]. 人民教育, 2022(Z3): 50-53.
|
祝智庭, 郑浩, 许秋璇, 等.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导向与生态化发展方略[J]. 现代教育技术, 2022(9): 5-18.
|
岑宇. 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全球行动[J]. 教师教育学报, 2024(4): 38-46. doi: 10.13718/j.cnki.jsjy.2024.04.005
|
W·理查德·斯科特. 制度与组织: 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 姚伟, 王黎芳,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56.
|
蔡慧英, 董海霞, 陈旭, 等. 如何建设未来学校: 基于智能教育治理场景的前瞻与审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9): 45-54.
|
钟志贤, 刘力洪. 教师数字韧性: 内涵、框架及发展路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4(3): 6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