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90.
|
焦循. 孟子正义: 上[M]. 沈文倬,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
李续坤. 《学记》解读[M]. 济南: 齐鲁书社, 2008.
|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上[M]. 吴光, 钱明, 董平, 等, 编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
梁启超. 变法通议[M]. 何光宇, 评注.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102.
|
陶行知. 中国教育的觉醒[M].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13: 373.
|
钟志贤. 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J]. 教师博览, 1996(1): 27-29.
|
钟志贤. 学校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J]. 教师博览, 1996(4): 26-28.
|
钟志贤. 社会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J]. 教师博览, 1996(6): 26-28.
|
邓育红. 警惕学校中的反教育行为[J]. 江苏教育, 2001(21): 13.
|
刘念泉, 吕美荣. 由"反教育行为"引发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01(17): 20-21.
|
汪正洲. 教师反教育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 教育科学论坛, 2001(3): 15-16.
|
顾明远. 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9): 卷首语.
|
鞠增仁, 张文龙. "反教育行为"的社会和教育原因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12(25): 5-6.
|
曹荷霞, 恽国锋. 是我们制造了学生"成长的烦恼"?——对体育教学中反教育行为的理性思考[J]. 教师, 2012(32): 39.
|
史吉海, 史华楠. 论"反教育行为"及其治理[J]. 现代教育科学, 2023(5): 25-31;26.
|
M·F. 昆体良. 雄辩教育思想与《雄辩术原理》选读[M].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译.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2006.
|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M]. 傅任敢,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 216-217.
|
卢梭. 爱弥儿: 上卷[M]. 李平沤,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102.
|
阿·布律迈尔. 裴斯泰洛齐与当代教育[M]. 顾正祥,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128.
|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55.
|
DUPPER D R, MONTGOMERY DINGUS A E. Corporal punishment in U.S. public schools: a continuing challenge for school social workers[J]. Children & Schools, 2008, 30(4): 243-250.
|
ELBEDOUR S, CENTER B A, MARUYAMA G M, et al.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in schools: the abusive behaviors of teachers in bedouin schools in Israel[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1997, 18(3): 201-215. doi: 10.1177/0143034397183002
|
BARRETT D E, HEADLEY K N, STOVALL B, et al. Teachers'perceptions of the frequency and seriousnesss of violateons of ethical standards[J].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6, 140(5): 421-433. doi: 10.3200/JRLP.140.5.421-433
|
卡罗琳·奥林奇.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M]. 吴海玲,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
乔治·凯兴斯泰纳. 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 郑惠卿,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124.
|
惠益民, 邬宽明. 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 43.
|
KEARNEY P, PLAX T G, HAYS E R, et al. College teacher misbehaviors: what students don't like about what teachers say and do[J].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91, 39(4): 309-324. doi: 10.1080/01463379109369808
|
THWEATT K S, MCCROSKEY J C. Teacher nonimmediacy and misbehavior: unintentional negative communication[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1996, 13(2): 198-204. doi: 10.1080/08824099609362087
|
司成勇. 论学校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J]. 现代教育科学, 2005(3): 74-77.
|
邓兴珍. 对当前教育活动中"非教育现象"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 2003(7): 19.
|
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 上卷[M]. 林荣远,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56.
|
顾明远.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N]. 光明日报, 2016-01-05(14).
|
刘桂辉, 常攀攀. 教学场域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规约与释放[J]. 教师教育研究, 2017(1): 87-92.
|
顾明远. 也谈"教育是什么"[M]//《主客体关系学系列丛书》撰写组. 教育是什么——智能的积累遗传.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2(序一).
|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EB/OL]. (2020-12-23)[2024-01-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12/t20201228_507882.html.
|
文森特·赖安·拉吉罗. 思考的艺术[M]. 金盛华, 李红霞, 邹红, 等,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166.
|
MANDER A E. Logic for the millions[M].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47: 55.
|
王若水. 异化——这个译名[J]. 学术界, 2000(3): 149-153.
|
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M]. 夏丏尊, 译.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8: 72-73.
|
琼·温克. 批判教育学: 来自真实世界的笔记[M]. 路旦俊, 译.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8: 222.
|
黄济. 教育哲学通论[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 420.
|
顾明远. 再论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 教育研究, 2018(5): 4-8.
|
宋飞鸿, 李建利. 为啥给我娃戴绿领巾[N]. 华商报, 2011-10-18(A10).
|
王俊秀. 包头一中学给优秀生穿红校服教育部门紧急叫停[N]. 中国青年报, 2011-10-27(8).
|
李泳君. 一中学按成绩发三色作业本[N]. 齐鲁晚报, 2011-11-01.
|
丁锡国, 张晓晶. 纵容学生作弊是对未来的戕害[EB/OL]. (2008-01-21)[2022-09-15]. https://www.dalidaily.com/dianzi/site1/dlrb/html/2008-01/21/content_5466.htm.
|
石中英. 回到教育的本体——顾明远先生对于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的论述[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5): 4-11.
|
王汉澜. 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化完善化的活动过程[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6): 79-84.
|
范国睿. 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理论假设与实践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17(5): 5-21.
|
时和兴. 复杂性时代的多元公共治理[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2(4): 16-24.
|
刘军豪, 岳伟. 论教育哲学的人学意蕴及其转向[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5): 23-27.
|
杨慷慨. 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索——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视角[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2): 118-126.
|
周彬. 学校治理现代化: 变革历程与建设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6): 51-58.
|